图中从左至右依次是著名作家杨志军、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王宏伟、副社长陈天湖。
“信仰是一个民族和文学的生命。”这句话在著名作家杨志军的心里颇有分量。从出生就注定与藏民族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坚持个体向善,以纯文学的信仰之光,守望人类灵魂最后的净土。
“记者”和“作家”是杨志军生命中的两个关键词。日前他做客新华社西藏分社,通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中几部主要作品的解读,与分社全体采编人员一同探讨记者这一职业的宽度和厚度,阐述了对藏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历史的研究和感悟。
1995年以前,杨志军是《青海日报》的一名记者。长期在藏区工作所积淀的生命阅历,使他对藏文化有了太多的敬畏与感恩。他坦言,在大城市讲授藏传佛教、西藏文化时,自己从不怯场,可一来到西藏就开始“自卑”了。
信仰藏传佛教的他每次走在八廓街上,看到磕长头的虔诚信众,内心总会激烈地挣扎: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合格,灵魂是否还有瑕疵?
“我对这个民族、这片土地感情太深,所以才会有自卑感。每一个藏族人都是我的老师。”杨志军说,“在那些骑马采访的岁月里,许多藏族同胞为我牵马过河,他们的背影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记者的生涯使人丰富,它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磨练人格、锤炼人性的火炉。在杨志军看来,他之所以能时刻怀有一颗敬畏自然、向善谦卑的心,正是源于善良的藏族群众对他的滋养与培育。
“有一次在藏区采访时,我住在一个藏族老阿妈家里,临走时,老阿妈说自己念了10万遍六字真言,要把其中的5万遍送给我。”杨志军动情地说,“她每念一遍六字真言就是积一次功德,她把对神的虔诚、甚至把自己的来世都送给了我。这样的祝福促使我用一生去感恩藏民族,用一颗毫无杂质的心去记录发生在藏区的每一件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