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与资助的学生。谢丹 摄
3月21日,总参陆航驻宜某部士官杨小平又一次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他要到部队结对帮扶的正直村小学,看看孩子们。
这一天,离杨小平第一次走进正直村黄连组22号已有16年了。16年前,杨小平一句承诺,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这句承诺,牵动着他所在的部队,他的战友,他所居住的城市——宜宾。
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爱心涌向一对孤苦的姐弟,同时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萍水相逢 茅屋许诺
1996年,杨小平还是个刚刚入伍不久的义务兵,他的家在甘孜藏族自治州。
那年12月,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到宜宾的部队报到,同座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交谈中,杨小平了解到,中年男子叫陈文兴,是宜宾屏山县人,在北京一建筑工地打工,由于肩上长了肿瘤,老板把他辞退。他的妻子早就死了,留下一双儿女,一个7岁,一个5岁,都住在屏山乡下,没有亲人照顾。他想尽快回家看孩子,但身上只剩下几元钱,远不够回家的路费。
盒饭买双份,车票也买双份,杨小平动了恻隐之心,主动帮助起这个萍水相逢的人。此后,杨小平开始挂念着陈文兴。春节假期结束后,杨小平辗转找到了陈文兴的家。
进门后,杨小平惊呆了。这是一个如此穷苦的家!
两个没妈的孩子,一张旧床,一床薄被,一口铁锅,米罐内仅有一把米,盐罐中只有一小撮盐。唯一的亮点,是墙上那两张醒目的奖状。
那是陈文兴女儿陈红在学校获得的奖状。
“读书了么?”杨小平问。
没想到这句问话,让7岁的陈红突然放声大哭。原来她已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一瞬间,杨小平心中百味交集,脑海里闪过自己的童年。
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故乡在甘孜州九龙县的一个边远小乡镇。上小学的时候,两块五毛钱的学费家里也拿不出来,是乡亲们一毛两毛地给他凑齐了。如果当时没有乡亲们的帮助,自己也会和陈红一样辍学的。
杨小平没有一丝犹豫,他坚决地对陈文兴说:“把娃娃送到学校去吧,今后,我帮你把娃娃养大。”
许下这个承诺的那一年,是1997年初,杨小平只有22岁,每月的收入是部队发的85元津贴,仅姐姐陈红的学费,一年就需要300多元。
杨小平说到做到,每学期按时如数给孩子们交学费。两年后,他转为志愿兵,每个月工资也不过五六百元,他又开始每个月资助姐弟俩生活费200元。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到姐姐陈红从成都的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弟弟陈伟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