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江勇西绕:高原“雄鹰”的人生抉择

王烨捷    发布时间: 2012-01-10 11: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微寄语

  虽然军营里的每一天都是在重复,却不是随意的翻版,它真实记录了年轻人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心路历程,详实镌刻了年轻人的得与失。决心和奋斗会成就青年官兵的事业,将军旅人生映衬得更加璀璨夺目。

江勇西绕
江勇西绕

  内地求学10余载,临到毕业分配的关键时刻,藏族小伙儿江勇西绕拒绝留校,拒绝赴成都部队任职,选择回到家乡。

  很多人想不明白,好不容易有了进内地藏族班学习的机会,好不容易有了留在内地的机会,为什么还要回去?他的家乡——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70%,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

  从西藏到内地去的人,多半不想回来,有的不仅留在内地,还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父母妻儿一同迁走。江勇西绕却回西藏,有人惋惜地摇摇头,他却笑道:“没啥可惜的,我出去学知识就是为了回家乡,西藏班就是为了培养西藏未来的建设者。”

  回到西藏,江勇西绕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一支“尖刀连”部队担任“见习排长”。海拔3000多米高地的一次5公里长跑练习,令全连近百名士兵心里都有些发怵。

  “这个高度,平时生活走路都不容易,跑步5公里,谁都不敢先来。”这时,新来的江勇西绕站了出来,第一个站上了起跑线,第一个跑。

  射击理论课上,江勇西绕给全排战士讲解动作要领,大伙儿都将信将疑:“新来的‘书生排长’,理论性强,他讲的东西在实战中有用吗?”面对大家的质疑,“书生排长”在课堂上端起枪,一边讲理论,一边给战士们示范标准动作。

  2002年年底,成都军区在全区范围内选拔骨干,以国家名义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来自各部队的17名候选队员齐集海口,参加出国比赛前的最后一次选拔集训。17选9,江勇西绕名列其中。

  10年后,回看当年选拔赛的录像、照片,江勇西绕仍感到“后怕”:“真不知道自己当时哪来的勇气跳进大海。”

  特种兵选拔最基础的一项要求是游泳,17名候选人中,唯一不会游泳的人就是从小生长在雪域高原的高原“雄鹰”——江勇西绕。

  “西藏都是冰雪融化形成的冰河,很少有藏族人会游泳。”他向教官解释,得到的回答却是“如果学不会游泳,就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接下的整整一个星期,江勇西绕在忍受每天魔鬼训练的同时,都要抽出一部分休息时间学游泳。他拉着游泳技术纯熟的队友做教练,把自己架在方凳上,腹部压在凳子上,四肢腾空模拟游泳;时间充裕的话,他就独自到海边浅水区游泳,练习换气。

  能游10米时,他找到教官,现场向其展示自己的游泳技能。教官不信:“你才零零散散学了一星期,能学会?”游到5米左右,教官点头:“行,下午跟大伙儿一起拉到深海练练。”

  那次深海练习经历,至今仍牢牢刻在江勇西绕的记忆中。他最后一个下水,是被教官一把推下水的,“一下子沉进水里,浮不上来”。那一刻,江勇西绕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就是在这样几近严苛的环境下,江勇西绕学会了游泳。

  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岗位上,江勇西绕都要抽时间学习。如果说学游泳有些“被逼”成分的话,那么学习汉语则是他“完全自发”的。

  “当指挥官,最起码得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初到内地读初中那会儿,江勇西绕连汉语语文习题的题意都看不懂。为了提高汉语水平,他坚持每天读报,大声朗诵,时刻带着一本汉语词典,“看不懂的字,就查字典,把拼音、字意都写在报纸上”。

  这个学习习惯,他从初中保留至今,“每次出差,都要买几本书”。甚至为了多挤些时间学习,这么多年来,江勇西绕中午从不睡午觉。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