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守望雪域高原的军中白衣天使

张一夫 侯伟    发布时间: 2011-10-09 14:42:00    来源: 国际在线

  益西群宗说:“阿里就是海拔高,特别冷,还有我们刚刚来的时候听人家说,‘这个地方一根树都见不到’,(甚至)西藏人一听阿里就有恐惧感。”

  近日,记者在西藏边防连队听到了一位“老阿里”对阿里的最初印象,原来对许多西藏人而言,阿里也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

  这位“老阿里”是女军医,名叫益西群宗,藏族人,1997年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随即应征入伍来到阿里。虽然是“老阿里”,但她每次从西藏山南措美的老家回到阿里,仍不能马上适应。

  益西群宗说:“(每次上到阿里,)一周内要适应一下。一周以内,有时候就晚上睡不着。”

  即便如此,她仍然庆幸十四年前作出的选择——由于当时的部队缺乏懂藏语的医生,因此她的到来,为广大藏族官兵们带去了福音。

  益西群宗说:“汉族医生的话,第一个就是语言沟通不了,语言沟通不了他们就没办法治疗嘛。我来这了以后,我们跟他们(藏族战士和民众)是语言能沟通的,治病方面还方便,解决他们的好多困难。”

  把方便带给了官兵及其家属,益希群宗却将种种不便留给了自己。十多年来,每次休假她都是坐汽车往返于措美和阿里,而光是从拉萨到阿里,单程就要跑上三四天,路途遥远不说,还极为险峻。

  直到2010年10月初,阿里到拉萨的柏油马路才基本修通。就在通车不久后的10月中旬,群宗的丈夫就立即赶到了阿里与妻子团聚。

  益西群宗说:“马路一通,他就从山南到阿里来了。(由于是冬季,)停了以后怕车子冻了,(就)赶夜路过来的。(他就想)过来看看,看一下我的工作环境啊。”

  现在,益希群宗最牵挂的是自己1岁零10个月大的孩子,而她最感激的莫过于婆婆——为了雪山上的官兵们,她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返回了阿里,此后孩子一直由婆婆负责照看。虽自豪之中难掩歉疚,但益西群宗告诉记者:“当了兵以后,对兵还挺有感情,总感觉自己选择是对的。”

  当年还有三位医学院的同学和群宗一起入伍来到阿里,出于对女性的关照,群宗和一位女同学被留在了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而同行的两位男同学就直接下到了边防连队,担负起为边防一线官兵诊疗的重任。作为一名男性军医,1994年刚一大学毕业,曾崞银就进入了有着“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至今一直在边防一线为广大官兵和民众服务。

  曾崞银说:“入伍之前,只知道西藏高寒缺氧,(还)有一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

  这是曾崞银入伍前对西藏仅有的印象。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兵训练后,他被直接安排进墨脱。墨脱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印度洋过来的暖湿气流使当地的天气异常闷热,由于不通公路,士兵们出行只能靠走。

  曾崞银说:“(当时)进墨脱其实就是三天下坡路,说是路,其实不是路,就是水沟,在水里面踩。时间一久脚底就泡软了,就容易浸渍糜烂,如果是没走过那个路,或者走得少的话,经验不足,很可能脚底起泡,脚趾甲很容易掉。”

  曾崞银告诉记者,墨脱当地老百姓曾有个说法,叫“小病靠自己,大病靠神仙”。这并不完全是迷信造成的——在墨脱,出远门看一趟病,简直比登天还难。“重的病(病人)走不了路,只能够抬,抬三天(去大一点的医院)。因为我们里面当时穿的基本是老的解放鞋,鞋底很薄,走在路上面都有点像踩梅花桩一样的感觉,所以长期下来的话……哎,这个怎么讲呢?没走过那个路(的)不知道那个艰险。”

  谈到这,曾崞银的眼眶里泛起了泪水。在他看来,连队卫生所的医疗技术几乎就是墨脱县的最高水平。

  曾崞银说:“在墨脱当医生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不治之症,很危急的重症。但是还好,我在当医生期间还没死过(人),不管是部队的人还是地方的。”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始终雾气弥漫、极度潮湿的山沟里,加之长年累月的徒步巡诊,曾崞银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疾病——创伤性滑膜炎,并先后接受了两次手术。鉴于曾崞银的病情,在2006年上级的一纸调令将他调出了墨脱。

  从墨脱出来后,曾崞银又来到了另外一个边防连队服务……

  两位白衣天使,一个在雪山之巅,一个在深深密林,不一样的性别却有着同样的爱兵情怀,不一样的海拔却有着同样的默默奉献——这些特殊的白衣天使们,为中国边防的安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