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才让教授指导学生学习藏文(中)
一个用一生去探究很少有人敢问津领域的人,他的心中该具有一种何等厚重的信念和执著!
31年前,一位17岁的藏族少年,走进了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这个来自青海湖畔的农村孩子,会成为改变中国藏传佛教传承和弘扬路径的核心人物,更没意识到这个敦厚的少年,会成为研究中国藏传佛教的泰山北斗。
金秋时节,记者探访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专家人选、西藏民族学院藏学研究专家索南才让(又名许德存),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我是藏族,我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我一定要把这些精华挖掘和展示出来!”
索南才让在中外藏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堪称顶尖人物。可对他的采访却是一次“艰苦”的历程。他是个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从不注重个人宣传和包装。
“我就想一心一意搞自己的学术,这辈子实实在在干几件事,对得起时间,也不白来这世上一趟。”先生笑着打开了话匣。也许因为笔者是他的学生的缘故,先生说起话来少了很多的排斥。但即使是这样,先生还是反复嘱咐我不能写半句大话、假话和空话。
其实,先生痴心于藏学研究,绝不能用“兴趣”两字来诠释,在他的内心,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梦想。正是这个梦想,先生将藏学研究视为一生的践约。
“南山积雪”映照的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的瞿昙乡,先生年少时就生长在这座人称“小故宫”的古刹边,而这座藏传佛教寺院里生动描绘着的是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上世纪60年代以前,普通藏族百姓只懂得自己民族的语言,而民族文字只有极少的一些人掌握,寺院的壁画实在精美,可惜我不知道说的是啥啊!”先生说起过去,言语中多了些许的悲哀和无奈。
然而,正是情感上的这种悲哀和无奈,先生年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团憋闷的“烈火”。这“烈火”让一个藏族少年的热血在沸腾,更燃烧着一个藏族少年渴望了解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激情。
“我是藏族,我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有一天,我一定要把这些精华挖掘和展示出来!”先生话语间脸色显得十分的凝重。那时,先生正在高中读书。用先生的话说,这个梦想影响了他一生。
1979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民族学院,并决然选择了很少有人触及的藏语专业。“这个专业不要说对其他民族的学生了,就是对从小说藏语的藏族学生来说,都感到非常的头疼。”藏学原本为寺院文化,很少为外界所知,世人知之甚少,神秘无比。即使在今天,也少有学者敢涉足藏学领域的研究。
在先生的记忆里,他最感谢的是他那严厉得近乎苛刻的藏文老师和5个高他一级的学长。藏文的意思很多,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方可理解,先生上课时仔细听老师讲授,夜晚在校园的路灯下背诵学过的每一篇课文,一本藏文字典从不离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着学。《青年达美》是先生看的第一部藏文书,现在他还能背诵其中的一些精彩篇章。
在大学里,老师评价先生是一个充满灵气而又意志坚韧的学生。可让老师更为惊叹的则是他大学毕业论文《六世达赖喇嘛生卒年考》。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专门对藏传佛教进行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也许连先生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篇论文竟然让当时沉寂许久的学界不再平静。
1983年,先生在选择大学毕业工作去向时,作出了一个令老师和同学们极为震惊的抉择——青海社会科学院。
“藏学博大精深,要想学懂,绝非易事,我必须在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再学习,即使这个地方再艰苦我都愿意。”先生说起当初的抉择,语气异常的刚毅。
也许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正是先生的这个抉择,中国藏学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点,注定不再是令人疑惑的“省略号”,换之而来的必是一个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