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斯朗·丹增曲培: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

韦忠南    发布时间: 2011-01-17 09:10:00    来源: 湖北日报


李铁映副委员长视察丹增的藏族文化产品

  长发。壮实的身板。铜色的脸。不用介绍就知道,他是一个与西部和艺术有关联的汉子。

  他出生于拉萨,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少年时期在雪域高原长大,初中之后在内地西藏中学读书,至今已在雪域高原与荆楚大地之间,为汉藏文化交流,奔走了10个年头。

  他就是西藏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西藏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拉萨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和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朗·丹增曲培。

  他一手创建的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基地“西藏印象”,去年底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东侧悄然开张,就引起省市领导的关注,称“西藏印象”是宣传和展示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有一个神秘的嘱托始终萦绕心间

  1971年出生的丹增,15岁就被选为内地西藏班学生来湖北,在当时的沙市六中西藏班读初中,1992年,高中还没毕业,就参军来到南海舰队,从一名海军战士成长为连长。1999年转业回到家乡,在拉萨市当了一名公务员。但一年之后他便辞职下海。

  丹增说他从小就与藏传佛教有缘,在他很小的时候,一位佛教高僧就很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习佛诵经。他说,10年前那位高僧圆寂时,曾拉着他的手说“你悟性好,你要把西藏的文化传播到内地去,让民族团结和谐的种子开花结果”。

  这个故事没有得到证实。但一个事实是,丹增2000年辞职后,就一直奔走在雪域高原与荆楚大地之间。现在,他自任董事长的拉萨唐古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国直营和加盟店超过100家,其中湖北就有12家。

  丹增说:“我不需要向人证实那个嘱托,但我历尽千辛万苦致力于汉藏文化交流,确实因为那个神秘的嘱托,我把它当成使命和精神支柱”。


丹增董事长亲自向霍斯特先生全面介绍了西藏文化,迷人的西藏地理、有趣的民风民俗、精致的西藏工艺品等。

  10年前,他的“收银台”是个透明的箱子

  带着那位高僧的嘱托,丹增2000年4月辞职来到了他读初中和高中的荆州。他的第一个“唐古拉饰品店”开在母校沙市六中旁边,只有几十平方米,将工作一年的积蓄和父母给他的几千元换来的各种藏族饰品,都挂在店内的墙上,这个店的老板、营业员、收银员,都是丹增一个人。他每天都呆在店里,对进店的客人讲西藏的风情和故事,客人对哪件饰品感兴趣,丹增就给他们讲跟那件饰品有关的故事。

  丹增的店里,商品都没有标价,收银台是个透明的塑料箱子,就挂在墙上,客人看中饰品后,全凭自己的支付能力和估值,随意付钱,不管多少,丹增都不在意。

  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生动的藏族风情习俗表演和演讲,使这个小店很快就门庭若市。两年之后,丹增的店面扩大了,经营的方式也向正规化转变,透明的收银箱被从西藏请来的藏族姑娘取代。

  如今,丹增的拉萨唐古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拉萨是产品研发、生产、采购总部,而武汉则是负责全国市场拓展、营销管理的中心。

  无需亲临,就能体验西藏风情

  记者来到位于汉口闹市中心的“西藏印象”,楼里楼外透着浓浓的藏族风情,西藏文化艺术展示、藏族民俗风情体验、藏医藏药展、藏族旅游风景摄影展、西藏民主改革成果展等,立体地展示着西藏风情和民族文化。丹增说:“西藏印象”就是要让内地朋友无需亲临雪域高原,就能体验到没有高原反应的西藏风情。

  丹增说,下一步的拓展已经想好了,除进一步完成在华中、华东、华南的拓展,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建立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之外,武汉总部将启动一个大手笔的文化交流工程:他已在迁至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西藏中学”旁边租下一片土地,联手几位热心于汉藏文化交流的企业家,在此建起一座西藏风情主题公园,并建立一个集宾馆、藏族医疗会所、民风民俗体验和表演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