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慈仁桑姆:新中国第一代藏族舞蹈教育家

李寅    发布时间: 2011-08-11 09:07:00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新中国第一代藏族舞蹈教育家
新中国第一代藏族舞蹈教育家

  1943年出生于西藏拉萨的慈仁桑姆,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二级教授,新中国第一代藏族舞蹈教育家,也是民族舞蹈艺术学科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

  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一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培训的任务交给了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1957年,慈仁桑姆随西藏歌舞团到北京演出。演出结束后,慈仁桑姆和另外29名来自西藏的小演员就没有回西藏,他们被送到中央民大舞蹈训练班学习,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批舞蹈专业的藏族学生。慈仁桑姆那时只有12岁。

  慈仁桑姆还记得,舞蹈训练班的教室就在古朴而典雅的18号楼。慈仁桑姆说,18号楼就是自己在北京的家。她从12岁开始在18号楼里学习,到后来留校工作,直至去年退休,人生有40多年的光阴与18号楼联系在一起。“就是在18号楼的教室里不断学习,工作,我从一个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藏族小姑娘,成长为今天还算有些成绩的教授。”慈仁桑姆说。

  更为欣慰的是,岁月在前行,中央民族大学在发展,但是,承载着很多人记忆的18号楼今天依然存在。“中央民族大学发展得很快,现在也有很多高楼大厦,但是对于我来说,看到18号楼,自己曾经学习、工作的生活场景就历历在目。它串联了我40多年的人生轨迹,也见证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发展。”

  慈仁桑姆进校时,恰逢全国处于困难时期。慈仁桑姆说:“全国都很困难,但是党和政府对在民大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格外照顾。”由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运动量大,他们还经常享受到加餐的待遇:生病的学生每天早餐有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当时,中央民大学生食堂的伙食,也是北京高校中比较好的。“这些在今天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当时来说很不容易,没有国家对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是做不到的。”慈仁桑姆上大学5年,不仅一分钱未花,学校每个月还发给她2.5元的生活补贴,每年还给做一套藏族衣服。

  1962年,慈仁桑姆毕业留校,担任学校民族舞专业的教师。

  对于自己的成长,慈仁桑姆说,我刚到北京时,什么都不懂,今天取得这些成绩,全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慈仁桑姆如今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评委会委员、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术带头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还是北京市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获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奖。她的著作《藏族民间舞教程——女班教材》VCD影像教材,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该教材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这套教材被广泛用于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西藏艺术学院、广州舞校、上海舞校及中央歌舞团等国家、省级等艺术团体。

  慈仁桑姆向记者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1997年我去台湾,那时还是副教授,台湾专家知道我是藏族,很是惊讶。他们问:‘在大陆藏族也能当副教授?’我回答他们:‘只要有能力,别说副教授,教授、院士都可以当。’”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中央民大的舞蹈专业刚一起步,在国内就小有名气,慈仁桑姆经常带学生到各地进行文艺演出,包括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一度成为宣传中央民大的窗口。

  慈仁桑姆说,中央民大的舞蹈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席之地。被誉为舞蹈界奥斯卡的“桃李杯”舞蹈比赛,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九届,中央民大都有师生获奖。

  中央民大舞蹈专业的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舞蹈专业招收大专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200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到今天,舞蹈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慈仁桑姆对舞蹈专业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她希望给予民族地区多一些政策倾斜。“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连来北京参加专业考试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艺术类专业高额的学费。”

  慈仁桑姆说,国家给予的教育经费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更需要多花一些在人才培养上。她建议,一年集中招收一个边远地区的舞蹈班,给予减免一些学费,像“希望工程”一样去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别让艺术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