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西藏拉萨东郊的城关区纳金乡塔玛新村,眼前一亮:极具藏式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健身器材、草木花卉点缀园区。
“塔玛新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工程的一期工程,占地175亩,总投资7300多万元,建设户数为234户。”全国人大代表、塔玛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卓嘎难掩自豪,二期工程也已经入住,正在建设的三期工程总投资1.7亿元,将解决1443户村民的安居问题。
和平解放日 农奴翻身时
格桑卓嘎出生于1963年,父母在旧西藏都是“差巴”,没有人身自由。“爸爸妈妈都没上过学。他们曾对我说,连穿衣和吃饭都解决不了,还读什么书!”格桑卓嘎说,父母的婚姻是由贵族指定的,结婚时家里只有一个柜子和一张土砌的床。
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给格桑卓嘎一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兄妹7人不仅学到了知识,并且都有了各自的事业。我的三个孩子也都读了大学。”格桑卓嘎说,大儿子毕业后分配在青藏铁路工作,二儿子和三儿子目前分别在中南民族大学和西藏大学念书。
改革开放使格桑卓嘎一家迎来了又一次巨变。“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按工分来计算劳动量,一天下来挣不了几个工分。”格桑卓嘎回忆,土地承包后,她家作为试点户之一,当年收入就超过了2000元。说起现在的美好生活,格桑卓嘎脸上更是挂满了欢笑……
昔日落后村 今朝立潮头
塔玛村过去叫冲拉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村里又脏又乱,村民的房屋破旧不堪。道路都是泥土路,晴天过车起尘,雨天满街淌水。“那时交通设施非常落后,我去卖土豆时都是用筐子背着,一走就是十几里地,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很难受。”回忆起往事,格桑卓嘎感慨万千。
2000年,冲拉村与邻近的热曲村、冲萨村、江冲村、贡布堂村合并为塔玛村(藏语,意为“红旗村”)。依靠北京援藏的300万元和城关区划拨的近300万元资金,塔玛村开始走上快速发展之路。2004年,格桑卓嘎担任塔玛村党支部书记。在招商引资和土地征用过程中,她坚持按照统一标准给予村民失地补偿,并鼓励村民开展租赁、经商、运输等多种经营,保证了村民失地不失业。2010年,全村总收入达424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415元。
如今的塔玛村,设施完善,干净整洁,村里的老老少少常常跳起欢快的锅庄,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变化以前是不敢想的。”在搬进的安居房里,洛桑查巴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民族文化兴 区域自治实
“学生们在学校都接受双语教育,有的学校还有英语教学;各种宗教信仰都得到了尊重,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发展。”格桑卓嘎说,大多数村民有一大早去布达拉宫转经的习惯。
“塔玛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村务管理,组织村民选举。”格桑卓嘎说,每到换届选举,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都会参加全体村民大会,投票选出自己信任的村委会成员。
塔玛村村委会有一幅决策流程图,清楚地展示塔玛村的决策过程: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我们把去年定为‘创先争优基层党建年’,并同桑热村结成帮扶对子。”格桑卓嘎说,塔玛村为桑热村解决党员活动经费1万元,并为70多名学生解决学费7万多元。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