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拉姆(左二)在拉萨大昭寺前为游客讲解
今年32岁的德吉拉姆(以下简称德吉)是西藏中国旅行社的一名藏族日语导游。和许多藏族姑娘一样,德吉能歌善舞,加上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这让她在西藏的导游圈子里小有名气。在讲解过程中,她还时常带着游客们一起唱动听的藏族歌曲。
受益于中央政府“内地办学、智力援藏”的政策,成绩优异的德吉在13岁时被选派到内地的郑州学习,之后又继续在西藏大学学习日语。大学毕业后,德吉被分配到现在的旅行社当导游。然而当初,这并不是德吉理想中的工作。德吉说:“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导游这个行业是怎么样的。在做这个职业的过程中,第一是客量少,第二是根本不知道做这个职业,自己的长处发挥在什么地方。”
德吉的担忧并没有持续多久,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每天平均有4列火车进藏,进藏旅游的境内外游客倍增。在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约有3000人进藏,这让擅长日语的德吉有了用武之地。
从最初仅带两三名游客讲解都会感到紧张,到现在带一个由三、四十名游客组成的团队都驾轻就熟。德吉说,导游的工作不仅让她增加收入,还让她收获了自信。
德吉说:“原先我们的日本导游就是带一个两个人,现在进入西藏的游客量大了,最多能带三、四十个人。我发现我可以接触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让他们知道西藏的从古到今的历史,还有西藏的民俗文化知识。”
为更好地向中外游客介绍西藏的美好,在旅游淡季时,德吉还会抽出时间到寺庙里向僧人学习宗教知识。德吉说,这几年西藏的旅游行业更加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农牧民生活越来越好了。
德吉说:“从我个人角度讲,从我做导游到现在,西藏的变化非常大。刚开始做导游的时候,第一,那个时候没有导游证,有个介绍信就行了;第二,我每一次下地区,从拉萨到日喀则,我们路边上的村民、农民的房子是越来越漂亮了。对我而言,感受最大的是公路,到处都修了公路,本来是土路,修了公路后,给我们的时间节省了很多很多。”
正如德吉所言,过去5年中,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30%,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人民币。而记者在西藏采访时发现,随着西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惠民功能日益彰显。
比如,西藏林芝地区的“新农村新文化示范村”——扎西岗村。这里拥有着西藏独有的蓝天雪峰、草甸牛羊的美丽景色,也是德吉经常带游客前来的地方。许多农牧民都在自家办起藏式的“农家乐”,村民嘎玛(女)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年旅游旺季到来时,嘎玛的家庭旅馆就会住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让她每年能多增收约5万多元人民币。嘎玛说:“家庭旅馆开了有五、六年时间,总共有21张床,一晚上一张床30元人民币;饭菜有三菜一汤,有藏鸡蛋、藏香猪,还有牛奶等,一个人30元人民币。现在牦牛也养,旅游也接待,生活很好的。”
德吉感受到的变化和嘎玛家的增收,仅是西藏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自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数据显示,1980年西藏旅游业发展初期,只有5家旅游企业,但目前,西藏已经有1300多家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3万,旅游车辆达到3000辆。截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参与旅游服务的农牧民已超过一万两千户,实现旅游总收入2.94亿元人民币,户均收入两万多元人民币。
而另一项数据则变化幅度更大:中国中央政府在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26个援藏项目,投入资金24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投入的资金则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王松平说,从24亿到3600亿是一个巨变,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益匪浅。
王松平说:“这些投入让国内和国际游客到西藏旅游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后更加明显,青藏铁路带热了西藏旅游,很多媒体称之为井喷式的发展,包括林芝机场,这些大的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是受惠最大的。”
今年前4个月,西藏入境游客量增幅达到40%,全年游客总数有望再次突破30万人次。
今年也是德吉从事导游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谈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德吉笑着告诉记者,她充满了信心。
德吉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过得很好。现在这个职业已经成为我的爱好、生活当中缺一不可的事情。只要我身体不垮,让我干到60岁,我都愿意干的。”
德吉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未来五年,西藏将以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精心打造“神奇西藏、和谐生态、圣地天堂、特色文化”的旅游品牌形象。让更多中外游客更好地体验世界屋脊纯净美好的雪山、林海、草原和古朴独特的寺庙、民俗、文化。
(责编: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