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沛在“老西藏精神”的书法前留影。阿孜古丽 摄
刘恩沛出生在中医世家。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按照正常的“剧本”,刘恩沛应该是闻着中草药的味道、背着各种中草药的名称长大的。其实不然,他从小就不喜欢中医,之所以从中医世家出来,最后又回到医学这条路上,在刘恩沛看来,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前者是悬壶济世,后者是革命需要。
对革命的新认识:救人和打仗一样重要
刘恩沛的祖父是个老中医,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父亲继承了祖业,天天在家研究中草药的剂量和熬制方法。祖父和父亲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刘恩沛。因此,在刘恩沛刚刚识字的时候,祖父就教他看中药的书;而父亲总是有意让刘恩沛帮他抓药。但是,那时的刘恩沛觉得:中医不就是给人把把脉、抓几付药吗?根本没有什么可学的。他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愿望——好男儿就得当兵上战场,救国家于危难之际。
刘恩沛如愿了。1938年,他到抗日救国工作队跟着青年学生写标语,1939年就正式进了部队,在军政训练大队政治队工作。部队了解了刘恩沛的家世渊源后,决定让他到卫生处。虽然刘恩沛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他心里清楚: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就这样,刘恩沛还是服从安排到了卫生处。
从小就接触中医药理的刘恩沛,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从调剂员开始做起,到进藏前,已是卫生处的司药。在这个过程中,刘恩沛渐渐意识到,他内心深处还是对医药充满着渴望,之前排斥,是因为他当兵的愿望就像一棵大树,挡住了内心深处对医药小草般的渴望。
刘恩沛曾经也错误地以为医人无用,但后来他发现,救治战场上受伤的战友,跟打仗一样重要。
刘恩沛不仅心甘情愿地“认了命”,而且越来越热爱这份造福人类的事业。
喜看巨变:西藏百姓迎来病有所医的新时代
在旧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极端落后,全区只有3所藏医机构,没有一张病床,西医西药几乎是空白。从业人员不足百人,主要为贵族和上层僧侣服务,广大劳动人民有病根本得不到医治。“我们经常看到街头有很多病死、饿死的乞讨者,那个惨相,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揪心地痛啊!”那种心痛却无能为力的感觉让刘恩沛记忆犹新。
昌都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机关给贫民、乞丐发放布施,帮助贫苦农牧民解决生产问题等影响群众工作。在影响群众工作中,以免费医治疾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
部队进驻拉萨后,十八军卫生部休养所在驻地院内开始对群众义诊,免收医药费。最初,许多群众都不敢来看病。达赖的经师林仓活佛发高烧达41度,处于昏迷状态,打卦求神无济于事。休养所闻讯后派医生前去诊治,精心治疗后,很快就痊愈了。此举在社会上甚至上层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每天前来就诊的贵族和群众络绎不绝。
1952年5月,以军区休养所为基地,加上从内地派来的医疗工作队,正式建立了拉萨人民医院,设有内、外、妇、儿科,50张床位,开始广泛收治病人。截至1954年底,仅军队各级医疗机构就免费为藏族群众治病2.5万人次。“每天挂号就诊的就有四、五百人,有时还要出诊。那个时候,我们不仅要给老百姓看病,还要给一些贫困的农牧民和乞丐发路费。还有一些乞丐病好了也不愿意走,医院就免费为他们提供吃住。”刘恩沛微笑着说。
为给基层群众看病,医院每年都会派出医疗队到基层巡回医疗。刘恩沛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下基层到群众家里给老百姓做手术,因为没有钳子,医生就拿着消了毒的筷子为老百姓做手术。那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不能看着病人受伤了,就因为没有手术钳就不救他啊!”
拉萨人民医院建成后,西藏的医疗卫生体系渐渐初具规模。到刘恩沛离休的时候,不仅各个县有了县医院,乡里也都有了卫生员。为让更多的农牧民能够病有所医,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自治区成立后,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区大部分乡镇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卫生员。
和平解放后,中央对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施行了免费医疗制度,这项特殊优惠的医疗保障政策,在保障广大西藏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老离休后,一直关注着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他不禁向我们介绍起他从电视、报纸上了解到的情况,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西藏已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医疗保险全民覆盖,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举措!我还听说现在老百姓有个头疼发热的小病,可以不出乡里,这些变化真让人高兴啊!”“其实西藏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先进了,甚至有些设备比内地还要好,就是人才缺乏,软件跟不上硬件。”刘老中肯地说。
亲历见证: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为了培养藏族干部,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沿途招了一些藏族卫生员。但由于这些卫生员文化低,不具备专业素质,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拉萨人民医院成立了医训班。当时的医训班分为初级和中级,不仅传授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教授文化课。之后,西藏成立了卫生学校,并在林芝成立西藏医学院,为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后,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开始向内地院校选送优秀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和培训。“当时的名额不是很多,主要要看内地大学招生的情况,每批大概四、五人。”从内地学成归来后,这些学员还要在各个医疗部门实践、锻炼。“现在的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登就是其中一位,被自治区选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了三年。到现在,他还跟我保持着联系。”“西藏自治区原副主席次仁卓嘎也是啊!她是在西北民族学院医务系学习的,回来后在自治区筹委会卫生处当干事,后来还当了卫生厅厅长。”刘恩沛提到老朋友,脸上浮现出骄傲和喜悦。
1990年,受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邀请,刘恩沛再次回到西藏。“亲切啊!哪都有我留下的足迹,回想起之前的点点滴滴,觉得西藏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啊!”老人激动地说。毫无疑问,老人对西藏的感情仅用“深厚”来形容都显得苍白。在西藏的30多年,老人有太多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西藏,带走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牵挂。
除了逢年过节打电话问候外,阿登和次仁卓嘎还多次来看望刘恩沛。“只要有机会,他们来内地都会来看看我。”刘老举起手中的拐杖,说:“这个就是阿登送给我的礼物。”老人深情的眼神打动了我们,心里突然有些激动。
刘老现在保持着每天坚持散步的好习惯,早晨和晚上都要坚持走半个小时。“生命在于运动啊!千万不要生病了才去找医生,平时就要多锻炼身体,这样才不会生病。”刘老边走边说。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