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与他的油画“模特”朗佳在一起。吕宇理 摄
他以画伟人肖像画而著称,油画作品《毛泽东会见尼克松》,2009年入选了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但这次到西藏来,他把画笔描向了普通人,而且灵感如泉涌,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创作了大大小小的十几幅精彩画作。与他的师兄、30年前凭《西藏组画》一举成名的陈丹青也有不同,他所描绘的,全部是“新西藏”的普通人。
雪顿节期间,记者采访了来西藏专题写生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画家马刚。谈到首次来西藏创作的感受,他不住地赞叹:“新西藏让人灵感泉涌!”
马刚一行是应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约请、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专门到西藏进行专题写生创作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马刚,对西藏比别人更多了一份向往。30年前的1980年,同样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陈丹青,以一组《西藏组画》而蜚声画坛,因为他画出了上世纪80年代西藏那种古朴、真实的生活气息。马刚一直希望,能够到西藏来,亲身感受一下《西藏组画》的那种场景,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
然而,这次到西藏来,他的灵感却是被新的场景所激发。一下火车,见到来接他的藏族青年司机朗佳,他说自己就有了创作的冲动。朗佳是一位来自日喀则的青年,到拉萨来打工当司机。朗佳说如果是按传统的生活轨迹,他只能在日喀则乡下种地,可能与自己的嫂子结婚。改革开放以后,他随同乡的青年农民们一起来到城里,学会了开车,经常到北京等地出差。虽然还是淳朴的农民形象,但见识上他却早已是标准的现代青年。马刚首先以他为模特,创作了来到西藏后的第一幅油画,画面上正是朗佳到拉萨火车站接他时、头顶遮阳镜的“时髦”形象。
“如果了解了这一画面背后的故事,对比‘西藏组画’所描绘的那个年代的场景”,马刚说,“人们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30年来西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在随后的十几天时间里,马刚接触到了更多的今日西藏的普通人:居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藏族女交警、普通藏族村民、小学生……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与马刚凭“西藏组画”所想象的西藏,大相径庭,他感受到了历史前进的强烈脉动。原来很担心高原反应会影响自己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但没想到下笔如有神助,创作似行云流水,十几幅画作几乎全部是一气呵成。
“是新西藏的变化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一见就想画。”在大工作量的连续创作之后,马刚的脸上没有疲惫的神色,满是兴奋的表情,“‘西藏组画’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今天我们来画新时代的‘西藏组画’,真实反映历史的变化,这太有意义了!”
本来主办单位考虑到会有高原反应等原因,并没有强调要在西藏完成全部画作,但马刚坚持要在现场完成写生创作。“这种感受最真实,它会留在你的画布上。不来西藏,就体会不到在你看到这种变化后,所激发的兴奋感和创作灵感。”马刚说,他还会再来西藏,因为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到处都有体现,但他感觉都没有他这次来西藏感受得这么深刻,“画家要表现时代,反映社会变迁,新西藏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本!”
马刚的新“西藏组画”,将于明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