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是如何和西藏结缘的?
古锦其:从我1994年第一次入藏起,就深深地迷恋上了那里。我说的藏区其实还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地区,我一共去过22次,对那里的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环境等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情。
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年都要去。即使局长的工作很忙,要处理的事务很多,但是几乎每年我都会挤出时间或利用假期去一趟,哪怕还不到一个星期,去那里采风和收集创作素材。前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现在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
西藏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生命极限领域”,很多人想去西藏却不敢去,因为那边高原地区缺氧,加上地理环境又太过神秘。但是恰恰是因为她神秘的宗教和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摄影家,画家及观光旅游者。我每次从西藏回来也都会创作一大批的作品。
22次的采风体验,让我深深迷恋上了那里的草原,牧民。所以在我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虽然会涉及到一些宗教方面的题材,比如,寺院、喇嘛,但是我更多的想要表现的是牧民和环境。
即使西藏游牧民族是后来才定居并发展起来的,但他们确实最能体现西藏历史及人文精神。一旦你进入那种环境,看到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帐篷、喇嘛、寺院等等,你自然就会想起那首歌《青藏高原》。
记者:那么您又是如何爱上西藏题材创作的?
古锦其:“藏民族题材”是艺术创作领域非常重要的题材,可以说是五十六个民族中最能够吸引画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的,而且也是最适合进行完整创作的题材。比起把它变为我的作品,我更热衷于去了解和研究藏族的文化及宗教,在我的书房里就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书藉。
藏族文化很特殊,全民信教,寺院就有几千座。其实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对宗教的发展都是挺支持的,比如说对寺院的修缮、藏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等等都给予了很大投入。
其实,现在中国有很多画家都是画西藏题材的,比如北京画院的史国良,他就是画寺院为主的。还有著名画家陈丹青、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等等。所以进行这种题材的创作必须要选择一个角度,以避免重复。我就选择了牧民、草原及帐逢。
西藏高原地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藏族这个民族非常坚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不断抒写自己的历史,这一点足以令我们感动。除了收集素材外,西藏之行更是精神之旅和心灵净化。没有大城市的忙忙碌碌,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生活中只有单纯,宁静与质朴。我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他们告诉我,这里到处是我家!你看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都是家!这在城市中不可能的。我觉得这句说的非常有道理。他们热爱生活,非常乐观。哪怕方圆几百里只有帐逢栖身,他们照样生活的有滋有味,不会孤单和寂寞。他们那种坚毅的性格,顽强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每一次去到高原,都有种吸引力促使我不断去挖掘和研究它。和旅游团不同, 我们画家或摄影家,往往都是去那些最偏僻、最危险的地方。1999年,我就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那年我来到西藏、青海、四川交界处的石渠县,是四川最偏僻、最边缘的一个县,那时那个县还没通公共汽车。当我靠近牧民帐逢的时候,突然扑过来三只藏獒,一只咬我的手,另两只咬我的腿,三只藏獒不停在身上撕咬,几乎把我整个人给撕裂,千钧一发,帐逢里一个小女孩拿着棍子把它们给赶开了,救了我。之后我倒在草地上了,我想就要这么死在草原了。后来我的同伴把我送到了医院,没到医院我就已经休克了,幸运的是,医生把我给抢救了过来。如果再晚半个小时,缺氧加上不断的流血,我就真死在那了。尽管惊险,采风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还是坚持去。那边真的非常美,我相信你们去的话,也会迷上的。
记者:在您的创作生涯中,你的画风是一成不变,还是出现过转变呢?
古锦其:其实前前后后是出现过一些变化的。有句话讲的非常好——“笔墨当随时代”。十多年来,我的艺术风格本身是在不断地被修练、积累、提升和完善的,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应该与时代的变化一致。一成不变的风格必然是会落后的。比如现在我们建的一栋楼,再过十多年再看肯定就过时了,艺术也是一样。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我们要一边创作一边地调整和完善自己。
记者:那么,您所创作的作品是属于哪种风格?
古锦其:我是南方人,但是我有许多北京画家朋友,他们都说从天堂去到高原的人,在广东少有,还坚持画这种题材的画家就更少了。
画画这东西,想要画好表现好,那就不能埋头苦干,只盯着自己,看不到全国,你同时还要了解全国各地的画家进行这方面题材创作的时候,他们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是怎么样的。经过不断地研究及比较,我现在的风格即不是北方那种,也不属于南方的,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的突破口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呢?很简单的,北方的国画一般都比较“干”,这跟干燥的环境有关系,它的风格一般来说都是素描,用比较干的笔来深擦,显得很厚重;但缺少南方的那种湿润的滋味。南方的,比如说浙江的画家和我们广东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艺术风格。过去岭南画派,吸收了西方一些传统的表现,西洋画的一些色彩加上我们中国传统的笔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但是多贴近南方的环境气候,包括人文。而珠海是很秀气的,比起北方,我们会显得单薄一些。所以我作为一个南方人,完全用南方的手法去表现西藏的话,不可能完全把它表现好的。经过反复的实践,我就想把南北相结合,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看上去又厚重,又有水份。
记者:在您创作那么多的作品中,有没有你个人较为喜欢的且有代表性的作品?
古锦其:有的,比如作品《远方在呼唤》参加200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作品《河源汉子》参加200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获优秀奖;作品《回望》参加2006年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提名展,获优秀奖;2009年作品《九月野马滩》参加“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等。
这些画都是22次入藏生活积累的一种反映。藏族每年十月份都用牦牛拖着全部家当迁徙到远方寻找丰盛的草原放牧,这是游牧民族最有特点的场面。所以我画得比较多的,这里有幅叫《整装》,就是表现牧民整理东西准备出发的场面。
记者:最近在创作上有什么心得?
古锦其:我是怀着对西藏牧民非常敬仰的一种心情来创作,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打动了我,每次创作都想着采风的过程。
记者:您有计划举办西藏艺术风格画的展览吗?
古锦其:是有这样的安排,我想应该最快将从明年底前开始陆陆续续举办全国个人巡回展。举办一个画展不容易,很多人都想我快点举办,但是想拿出一幅好的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去画的时间比较少,现在才有些时间来画,慢慢的积累一些作品,但是要画得好拿出来给人看,给人评判的话,这批作品必须要继续锤炼。我会争取明年年底之前选择全国一些地方举办个人首次巡展。
古锦其资料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院外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珠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