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色珠:高原牧区牛羊的“保护神”

韩俊杰 张帆 朱磊    发布时间: 2011-06-20 13:46:00    来源: 人民日报


色珠在牧区调研牲畜患病情况。资料照片

  民主改革的受益者

  色珠出生在西藏当雄县公堂乡拉根村,一个传统的牧区。从祖父到色珠,家里3代都是兽医,在当地小有名气。色珠回忆说,她很小就和父亲一起上山放牛、牧羊、拾牛粪。父母和哥哥姐姐后来告诉色珠,民主改革前,一家人为牧主喂牲口,一年忙到头,主人家就给点青稞、麦子和动物内脏,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家里也没办法。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色珠家里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牲畜,开始抬头挺胸做人。“我去看民主改革50年成就展时,一看到当年农奴分到土地时狂喜的照片,就忍不住掉泪。”色珠说。

  在国家的资助下,色珠家这个牧民家庭先后有5个孩子接受了现代教育,后来都成长为国家干部。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从小要强的色珠进步很快,1974年,她考取了西藏农牧学院,除了享受学杂费全免的政策外,每个月还领生活补助。

  5年的大学生活,色珠学好了文化课、专业课,连续4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当上了团支部书记。1979年,色珠一毕业就来到自治区畜牧兽医研究所,一干就是30多年。

  高原牲畜的“保护神”

  从1980年开始,色珠就到农牧区为牲畜巡诊。30多年来,她每年有9个多月在野外工作,踏遍了西藏所有的牧区。

  在高原牧区的牛羊群中,流行着一种“断齿病”。牛羊在出生两年内,牙齿会整齐地断掉,导致牛羊无法吃草。患“断齿病”的牛羊要么被牧民们低价卖掉,要么只能活活地饿死。1996年,色珠开始着手研究“断齿病”的发病机理。她深入到牧区调研,一去就是多半个月。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她和同事们经常吃住在车里。半夜,她和同事们常常被冻醒,于是他们就起来绕着牧民的帐篷或汽车走几圈,等身体暖和一点后再接着睡觉;吃饭则大多是靠糌粑和水来解决。长期的野外作业给色珠留下了关节炎等后遗症,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通过多次研究,色珠终于发现“断齿病”的根源在于疫区牲畜饮水中氟含量严重超标。找到了“罪魁祸首”,色珠又踏上了研制药物治疗“断齿病”的征程。几经波折,她研制成功治疗牲畜氟中毒的药物“解氟灵”,通过给幼畜注射,解除了“断齿病”给牲畜带来的威胁。到目前为止,家畜防治头数达216万头(只),防治率达100%,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兽医事业的继承者

  “我出生在牧区,是农牧民的女儿,我爱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谈起牧区,色珠的思绪很快飞到了草场和牧民那里,眼神里充满着感恩和向往。

  一开始下乡巡诊时,农牧民们并不理解色珠和同事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对死亡牲畜的不敬,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牲畜得病死亡后,色珠和同事们只能偷偷地解剖、采样。后来,他们的研究成果治好了牧区牛羊的疾病,农牧民们才觉得他们了不起,并开始欢迎色珠们的到来。“现在我们到了农牧区,会受到农牧民的欢迎,每次都是同他们吃住在一起,这同以前的风餐露宿有很大的不同。”色珠说农牧民虽然不了解科技,但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后,他们自然很高兴。

  常年在外工作,色珠对家庭有着太多的愧疚。“我和同为兽医的丈夫下乡时,只能将儿子托付给邻居或亲戚,而原本打算三四天就回,可一拖就是十几天。”色珠说,儿子小时候,也没少被父母锁在家中,等她回家时,就会看到小家伙将家里弄得满地狼藉。

  如今,小儿子罗布顿珠正在母亲色珠曾就读的西藏农牧学院牧医系学习。在母亲的劝说下,原本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他,也走上兽医的道路。“兽医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不仅我自己干,也鼓励孩子干。没有兽医的保驾护航,就没有西藏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色珠说。

  人物简介

  色珠,女,藏族,1958年出生于西藏当雄县,现任西藏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牧区牛羊的保护神”。色珠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感言:“感谢组织,感谢团队,也感谢我的家庭。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