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藏家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一名普通的地质技术人员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地热专家,197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热地质勘探与研究工作的多吉,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不但与地质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深深地爱上了地质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多吉的成功,得益于他长期不懈地奋斗和追求,也得益于组织长期的重点培养。从1983年起,多吉先后被派到他的母校原成都地质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美国加州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深造,为他的专业修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后,他把所学知识与地质勘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在西藏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和矿产地质勘查、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吉在地热勘查领域脱颖而出。他主持完成的羊八井地热田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开发性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6年他临危受命,担任了羊八井ZK4001高温深井的设计、勘探的技术重任。他认真研究羊八井盆地跨度达20年的地热地质资料,提取尘封多年的样品,分析过去工作的得失,全心研究热田成因机制与主攻方向,大胆提出了变质杂岩体中年轻融熔型岩浆上侵形成高温地热系统的新理论。
在ZK4001深井施工中,遇到了特大井喷、深层热储温度高、地层极为破碎、深部特大井漏等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他运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地热勘查技术和工作经验,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和特征分析,对所出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最终这口深井获得了单井发电潜力超过万千瓦级的高产地热流体,单井汽水流量达302T/h。其流体具有不结垢、热焓值高、产量稳定等诸多优点,可与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地热高产井相媲美,是我国目前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多吉还与中科院其他专家一起完成了西藏主要热田含铯硅华地质调查、铯硅华矿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项目,以及西藏高温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课题,为在西藏首次发现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新型铯硅华矿床和我国高温地热流体地质化学研究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30多年来,从藏北无人区到藏南高山峡谷,多吉几乎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汗水、奉献了聪明才智,生命在奉献中逐渐消磨,结出的却是累累硕果。他与有关专家合著的《西藏重点含铯硅华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提取试验研究》论文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交流,并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在国外公开发表;他主编的《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北区深部资源开发性勘探报告》获国土资源部储量报告二等奖;《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羊八井北区深部开发性勘探ZK4001勘探报告》获原地质矿产部找矿二等奖,等等。
1997年多吉荣获“全国地矿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0年成为中国首批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师,2001年获全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7月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称号,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2006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多吉还兼任自治区科协副主席、国际地热协会会员等社会工作。
面对成功的喜悦和耀眼的光环,现任自治区地勘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总工程师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的多吉没有陶醉,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依然严格地要求、规范着自己,依然奋力跋涉在雪域高原这片高天厚土上,为地质事业的再次辉煌殚精竭虑。在科研、业务工作和行政事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他科学地处理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相得益彰。他把自己当作工人阶级的普通一员,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地与普通职工工作、生产在高海拔的野外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老西藏精神”和地勘系统“三光荣传统”变成自己的切身体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先进性,在西藏地勘系统干部职工心中树起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光辉形象。
荣誉和成功的背后,是多吉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楚:在1994年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并向更高领域冲刺的时候,心爱的妻子由于无法常年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终于提出了离婚,生活为他留下了又一个永远抹不去的伤痕。但此时的多吉无话可说,只有深深地理解妻子的苦衷。他说:“我爱妻子、爱女儿,但我更爱我的事业。”
这是多么可贵的选择啊!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