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精彩推荐

杨昌林:援藏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发布时间: 2011-09-16 08:48:00    来源: 湖北日报


杨昌林和西藏学生在一起

  经湖北省委同意,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援藏办、武汉大学联合举行的杨昌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5日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

  杨昌林同志在会上作了《援藏是我一辈子的事业》的报告。他介绍了自己46年来发扬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勤奋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所作的奉献。

  以下为报告全文:

  我叫杨昌林,是武汉大学一名退休教师。我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很平凡,是一个老党员、老援藏、老教师应该做的,与党的要求、与西藏同胞给予我的相比,远远不够。

  我出生在湘西一个贫困山区,从小母亲去世,是姐姐将我一手带大。我上学的时候,家里十分困难,没有一分钱给我。是党和人民的长期培养教育,才有了我的今天。永远跟党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是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1965年,我从武汉体院毕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学生会主席,在得知有到西藏的名额后,我第一个报了名。从那时起,我的人生就与西藏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刚到西藏,我分配到昌都地区工作。与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建立了真诚、深厚的民族情谊。藏族同胞不止一次问过我,“你是不是很快要回北京了?”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党派来的,要在西藏干一辈子!”

  工作一年多,我被评为自治区工作积极分子,在自治区大会上作了发言。在这次会议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深深教育了我。我暗下决心,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在西藏干下去!

  在工作中,我结识了奴隶出身的次仁德吉,她当时是我们的藏语翻译。在她身上,既有着藏族同胞的淳朴善良、勤劳刻苦,也有着阿里红柳的坚韧,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长时间在一起工作,我们相识相知,走到了一起。1969年3月,我和次仁德吉结婚。

  1972年,组织把我调到阿里地直机关工作,参与组建阿里地区体委,担任体委干事兼田径、武术、体操教练。那几年,我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走到哪里,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杨体委”。

  长时间在高寒缺氧地区高强度的工作,我的身体严重透支,我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红血球增多症”,后来又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地区副专员张文沛同志知道后,立即对我下命令,“老杨,你要下山治病,再也不要上山了!”

  1978年8月,我和德吉一起调到武汉大学工作。我们看到,在武汉上学的西藏孩子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十分孤独,就主动承担起关心、照顾他们的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建设西藏。

  多年来,我和德吉一起,为搭建西藏学生的“武汉之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家”里,凝聚着我们对西藏的情和爱。当孩子们亲切地叫着“阿爸”、“阿妈”,我们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我深切感受到,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藏族。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2005年2月25日,德吉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她紧拉着我的手说:“老伴啊,我走了,但‘家’不能散呀!”我当然明白,这个“家”不是我们的小家,而是西藏学生的“武汉之家”!

  6年来,我牢记德吉的嘱托,履行着“阿爸”的责任。今年清明节,我去给德吉扫墓,对她说:“德吉啦,你放心,现在有更多的人在关心这些西藏的孩子们,我们的‘家’更红火了!”

  回到西藏工作的孩子们,如今绝大部分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有很多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惦记着武汉的这个“家”。在工作上有了新的成绩,在生活中有了高兴的事,都不忘写信、打电话告诉我一声。孩子们经常问我需要什么,我说,什么都不缺,你们好好地干,干出成绩,这比什么都好!

  有人问我,你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拿出这么多的收入,来做这样的事情,到底图什么呢?我什么也不图,我只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我是西藏的女婿,我要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照顾好西藏的孩子!

  [人物专题]杨昌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教师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