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公安部援藏干部吕涛:用生命谱写忠诚与担当(上)

张黎黎    发布时间: 2015-07-02 14:42:00    来源:西藏法制报

吕涛(前)带领队伍在震区抗震救灾。
吕涛(前)带领队伍在震区抗震救灾。

  从公安部机关到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头顶警徽、心系人民、满腔热血,视西藏如故乡,把各族群众当亲人,工作起来痴迷忘我,危难面前不惜生命。

  主动申请援藏却不以援藏干部自居,他一身正气、兢兢业业,始终保持质朴本色,坚守雪域高原。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将大爱留给西藏各族百姓。

  “我的援藏时间有限,必须抓紧时间,在有限的时间为西藏的公安工作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必须对得起我的援藏誓言!”这是他立志雪域高原、扎根边疆、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

  他就是公安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吕涛。他不仅是援藏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旗帜·危难之际显身手

  吕涛不怕死、敢担当。关键时刻,他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坚守在危险的最前沿;危急关头,这位副厅长就是一个特殊的指路标,一面巍然屹立的旗帜,一颗稳定军心的定盘星。他与战友们并肩,创下了世界高原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救6000名各族群众于危难……

  这是西藏有历史记载以来震级最高、烈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紧邻西藏南部地区的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翻开地图,对照经纬度,懂行的人,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西藏日喀则地区樟木镇仅仅只有22公里。这场8.1级地震,震断了聂拉木至樟木镇的中尼公路,樟木成为震中“孤岛”。

  樟木镇是我国一类陆路通商口岸,沿318国道和中尼公路,从海拔4300米的聂拉木县急转而下,经过蜿蜒悬挂于半空悬崖峭壁间的30多公里极险之路,就到了海拔仅800多米的樟木友谊桥。这段30多公里穿越喜马拉雅山之路,道路之险峻、海拔落差之大、地质结构之复杂、气候变化之多端世所罕见。从宏观地址结构看,樟木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中部,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结合部,这个板块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的大陆板块,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樟木就坐落在横切喜马拉雅山一条深谷的尽头,头顶上是刀劈般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是万年冲击轰鸣而下的雪山之流,形象的看,樟木就像一个“碗底”,四周被海拔4000余米的群山环绕。

  震情牵动着中南海,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作出部署,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自治区公安厅紧急启动应急救援机制。

  地震发生后,樟木镇通信、道路中断,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成为镇中“孤岛”。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及时撤离,这里的6000多名各族群众随时都可能被余震、泥石流或塌方包了“饺子”。西藏“4·25”地震抗震救灾总指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果断下达命令:刻不容缓,立即组织樟木镇各族群众在最短时间里全部安全撤离。

  4月25日晚11点40分,吕涛接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政法委书记、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邓小刚的指示——迅速赶赴地震灾区,查明灾情、确保抗震救灾生命大通道的安全畅通。

  立即行动!只随手拿了件棉大衣和手机充电器,吕涛紧急率公安厅前方工作组,连夜随指挥部赶赴日喀则地震灾区。在完成道路交通管制紧急部署后,26日,他主动请缨,根据前指和邓小刚书记“迅速查明聂拉木和樟木灾区情况,在最短时间打通灾区道路”的命令,驱车500多公里,冒着余震塌方和滚石的威胁,带领公安厅一线工作组率先突入聂拉木县,这是震后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第一个突入震区的工作组。他们迅速对中尼公路聂拉木至曲乡、聂拉木至樟木道路受损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及时将道路受损和灾情上报指挥部,为自治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8日,吕涛率领由公安厅一线工作组、聂拉木县公安局、日喀则交警支队民警组成的小分队,配合武警交通部队和公路应急保通部门向樟木“孤岛”挺进。

  “29日中午接到组织群众撤离命令的第一反应,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正在樟木镇指挥救灾的聂拉木县公安局局长普琼大脑一片空白。别说是立即撤退几千名拖家带口、惊恐不安群众和伤员,就是撤退几千名训练有素的军人,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地震中第一时间抢救人的生命是抗震救灾的第一要务。2008年四川“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6927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次8.1级地震比汶川地震还高一个等级,且地震带沿喜马拉雅山中尼边境地区分布,平均海拔4500米,在海拔如此之高、环境如此恶劣的高寒缺氧地区开展救援,在最短时间里撤空一座城镇,世界地震史上也是第一次。

  这是一次真正的史无前例的“大撤退”。29日中午12时30分,撤离命令下达,因为全镇早已断水、断电,撤离的命令只能靠口口相传,警车凄厉的警笛声此起彼伏,由于撤退命令紧急,来不及很好的做群众思想工作,各种谣传在撤退的群众蔓延,更加剧了紧张慌乱气氛。急于撤离的各类车辆和群众一下子把出镇的唯一路口挤得满满的,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到处是呼朋唤友的喊声哭声。

  由于不断出现塌方和泥石流,樟木镇到聂拉木县城这条唯一的道路28日上午才再次临时抢通,沿途30余公里有大大小小十六处塌方点,巨大的滚石将本已伤痕累累的公路砸的千疮百孔,有的路基已经被塌方和泥石流掏空,天空又开始下起雨来,已经被地震震的松软不堪的山体,加上雨水的浸泡,随时可能倾泻而下……

  “看到当时情况,我心里七上八下。”随吕涛突入樟木镇的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罗布回忆说,“危险太大,责任太重了,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

  “七八百台各种车辆拥堵在悬崖峭壁间不足十米宽的道路上,6000多群众头顶上是不断倾泻而下的塌方、泥石流,滚石横飞,脚下是万丈深渊,群众到底能不能安全撤出来,谁都没有把握,一旦发生不测,现场的人要么被冲入深渊尸骨无存,要么被塌方淹没无从躲避。”对当地地形和地质灾害情况极为熟悉的日喀则市公安交警支队支队长达兴心里十分清楚。

  面对争先恐后撤离拥堵在30多公里危机四伏道路上的车流和人流,上方是随时可能塌方的岩体,求生的本能让撤离的群众暴躁不安,场面面临失控。最坏的后果,凡是到现场的人都能想到。

  随吕涛和一线工作组突入樟木实施指挥救援任务的公安厅司机马春言心里一阵阵发凉:突入樟木镇的时候被抢通道路的爆破飞石擦身而过,大难不死,算我们命大。今天,我可能出不去了。

  紧要关头,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江给吕涛下达的命令十分简单:立即组织当地救援警力安排群众撤离,全力保证道路畅通和群众生命安全。危急时刻,已不容吕涛有过多考虑,命令一道道下达:车辆分批次放行、老少妇孺和伤员先撤、组织救援警力沿途警戒、在危险路段和塌方点设立观察哨、民警护送撤退队伍通行……

  其间,在最危险的五道线塌方点,已经5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吕涛和他的战友们屹立在高原冰冷的风雨中,耳边不时响起塌方、巨石滚落悬崖的恐怖轰鸣,他们的双眼布满血丝,浑身已被泥水浇透,前方是绵延看不到头的撤离车流,身后是万丈深渊,头顶是随时可能崩塌的巨石,正在奋力指挥交通的吕涛神经紧张的近乎绷断,体力也接近极限。

  其间,撤退道路不时被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一次次阻断、一次次抢通。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罗布劝了吕涛3次,让他提前离开,随队伍撤离到聂拉木县城相对安全的方向。第3次,吕涛急了:我来了,已经做好死的准备!群众不走我不走,我将最后一个撤离。

  被寒风苦雨冻得瑟瑟发抖的的交警总队民警余军是第一次随吕涛执行任务,看到浑身满是泥水、脸上沾满污泥的吕涛,他心里一酸,已经体力透支的他再次站在了塌方体前指挥交通。

  “厅长站在那里,在我心里就像定心丸,他都不怕死,我还怕什么。”余军说。

  腿部骨折刚逾,正被痛风病折磨着的吕涛,一路走着、一路站着指挥了近9个多小时。

  29日晚11时40分,当吕涛最后一个撤离到聂拉木县城的时候,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于完成!这次抢险救援撤离人员规模之大、救援海拔之高、救援难度之复杂、处置用时之短都史无前例,撤离过程受灾群众和救援力量无一伤亡,创下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

  事实上,作为公安厅派往地震灾区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吕涛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极大的责任。生死抉择面前,他选择了与群众在一起。

  “我站在那里,起码在群众心理上是一道最好的安全标,老百姓至少知道有警察在陪伴着他们,心里就不慌了。”吕涛说。

  完成群众撤离任务后,吕涛未作片刻停留,立即返回日喀则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回想起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他说:“这次大救援历经九死一生,令我终身难忘,全体公安民警和救援力量冒着生命危险,确保了30公里生命大通道的安全畅通,每前进一米都是用生命为代价。我们的民警经受了生死考验,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对这次大撤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西藏党政军警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对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称赞吕涛,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敢于担当、敢于作为、主动作为的精神。

  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要求全区政法系统要学习并大力弘扬吕涛可贵精神和扎实作风。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以《震区100小时的生死考验》为题,报道了吕涛不顾有伤在身,历经生死考验,率队突入樟木镇震中灾区安全撤离近6000名各族群众的感人事迹。

  分管公安交管工作的吕涛欣慰于这场胜利,他更欣慰与他并肩战斗的这支高原公安铁军。西藏“4.25”抗震救灾,注定会成为吕涛公安工作和援藏生涯中底色最浓重的一段岁月。

  冲锋·时刻准备着

  其实,不仅仅是这次抗震救灾,援藏近2年来,多次担任前线指挥任务的吕涛,以无私无畏、艰苦奉献的精神激励着身边民警,一次次出色完成紧急处置任务。

  2015年6月10日上午8时55分,一台装载19名朝佛旅客和司机、护乘民警的大巴车,在西藏省道307线海拔4200多米的贡嘎县岗巴拉山附近坠入78米深的山崖。

  “事故现场十分复杂,由于海拔太高,车辆又滚落谷底,两侧几乎是70到80度、布满碎石的立陡山崖,救援和事故勘查难度极大。”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罗布回忆说。

  吕涛第一时间获悉事故发生的情况报告后,在立即向自治区和公安厅领导报告的同时,紧急率公安厅事故处置组随自治区领导赶赴现场。

  作为事故现场调查处置组的组长,之后的3天,吕涛几乎就“钉”在了事故现场!紧急协调调度道路管控、部署组织交警开展现场勘查、配合公安部交管局事故调查组和车辆鉴定专家组开展工作、研究起草事故调查初步报告、召开事故现场勘查协调会……6月10日事故现场救援任务完成后,在紧急部署完相关工作后,他又连夜率工作组返回事故现场开展复勘调查工作。

  深夜的高原寒风刺骨,山谷里一片漆黑,虽然调来了紧急照明装备,但根本照不到将近80米深的事故现场。4200多米的海拔,走路都感到喘不上气来,更别说在陡峭的山崖上爬上爬下了。“民警能下去,为什么我不能下去,不下去,怎么能把事故车辆的接触点和事故原因搞清楚?”吕涛的倔脾气上来了,他甩开同志们的阻拦,拿着手电自顾自地向山崖下爬去。

  “当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他上午在现场救援的时候已经下到谷底开展过救援工作,这次半夜他还要亲自下去勘查现场,晚上根本看不清在山崖上哪里落脚,太危险了,但我死活劝不住!”罗布说。

  “他腿不好,我们几个民警搀着他,几乎是连滚带爬地从山崖下来,别说他是内地来的同志,就是我们本地人,这么高的地方,深更半夜也不会冒这个险。”贡嘎县交警大队大队长索朗多吉说。

  “我第一次遇到这么不要命的厅长。”交警总队民警毕战军说,“他一天三次下到山崖下边,我下了两次腿肚子都开始疼的哆嗦,就这样他还趴到车辆下面亲自勘验调查,亲自计算数据,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的排查,不放过一丝一毫痕迹,我从没见过厅长搞事故勘查的。”

  而很少人知道,吕涛在那些天里一直忍受着痛风和颈椎病的折磨,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2014年春节,吕涛再次经受了他人生中的一次严峻考验。

  大年初十,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时光的时候,吕涛叫上司机小马,两人一车,沿青藏线检查节日道路安全情况。当天早上凌晨五点多从格尔木驱车出发,九点多到达海拔5100多米的昆仑山顶,吕涛冒着零下20多度的凌冽寒风,艰难的检查民警临时执勤站点,了解执勤民警工作情况,突然,他一脚踏空,左脚踝三根骨头顿时断裂,巨大的疼痛使他额头挂满汗珠。

  陪同检查的格尔木交警支队支队长郭保毅见此情况,力劝吕涛立即返回距离100多公里、海拔和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格尔木检查治疗。

  “他不听我的劝啊,非要继续走下去回拉萨再治疗,昆仑山离拉萨还有1100多公里,途中崎岖颠簸不说,还要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别说他骨折,就是健康的人走那么的远的路,那么高的海拔都难以承受”。郭保毅说。

  (未完待续)

  原标题:用生命谱写忠诚与担当--记公安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吕涛(上)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