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警察公务员医生:看援藏干部如何在西藏履职

杨心壤    发布时间: 2014-09-16 08:57:00    来源:中国西藏网

  阳春三月,海拔3650米的拉萨,虽已春意绵绵,但却是一年中最为缺氧的时期。尤其是夜间,缺氧更加严重。许多援藏干部经常是整夜睡不着觉。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辗转反侧又一会儿,如此折腾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完全睡着。睡不了多长时间又爬起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高新军、果刚和宗晔是指挥部第一党支部的成员,同样经受着晚上睡不着觉的痛苦,但他们对待工作却一丝不苟,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高新军,来自丰台区,担任拉萨市公安局副局长;

  果刚,来自西城区,担任拉萨市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宗晔,来自东城区,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高新军:安保工作一丝疏忽都要不得

  2013年7月,初到拉萨城关区的高新军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气候,8月7日就赶上了西藏最著名的传统节日——雪顿节。作为拉萨市公安局副局长,高新军带头承担起哲蚌寺以及布达拉宫的安保任务。

  作为节日的序幕,早上8时的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但在这祥和的观礼背后,又有谁知道安保工作的不易?

  当天凌晨2点,据哲蚌寺开门还有六个小时,但此时寺外已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上万名信徒和游客。高新军正紧张有序地组织安保人员,除一部分守在寺门前为安检做准备外,另一部分则在高新军的带领下维持着现场秩序,为了避免出现人员踩踏事故,高新军主动劝导游客有秩序地排成长队。

  距离寺门开放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游客的数量瞬间增多了近一倍。此时,哲蚌寺前已形成一条长达两公里的长龙。为确保入寺后观佛的安全有序,高新军每隔200米就安置一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他则神经高度紧绷地往返于长龙的首尾,避免突发事件发生。一天下来,高新军累计行走的路程近30公里。

  晚18时,哲蚌寺闭寺。这一天里,共有将近9万人来此观礼,但却无一起意外事故发生。他说:“对待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疏忽都不能有,尤其是安保工作,否则后果无法预想。”随后,高新军又赶往了下一站——布达拉宫。

  目前,高新军在藏工作虽仅7个月,但他在工作上的成绩有目共睹。除了顺利完成雪顿节的安保任务外,他还按上级指示带队500人来到那曲地区,最终圆满结束 了这一艰巨的为期123天的跨地区支援任务。

  工作中,高新军的细致认真为身边的每个人树立了榜样;生活中,高新军更是为人豪爽,藏族同胞都很喜欢他。尤其是诸如吞生牛肉、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藏族饮食习惯,对于大多数初来西藏的人来说都不太习惯,但高新军却来者不拒。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北京康巴”。不仅如此,高新军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藏名叫“加措”,意为大海。他说:“大海包容万物,我希望我能像大海一样,尽所能地把汉藏两族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果刚:践行群众路线才能不愧对前辈

  2013年3月开始,西藏自治区人社厅依据相关规定,将全区的工伤认定及赔付进行权力下放至拉萨市人社局。2013年7月,果刚到拉萨市人社局任副局长,分管医疗和工伤保险。拥有北京市人社局工作多年经验的他发现,自治区人社厅虽然将权利下放,但却未就相关事宜告知相关部门,导致拉萨市人社局作为工伤认定的法律主体不适格,更给接下来的工伤赔付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为了能够尽快捋顺工作关系,9月26日,果刚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召开了“关于自治区本级工伤认定下放管理层级有关事宜”的工作会。会上,多方不仅就工伤认定及赔付的法律主体变更达成共识,还在果刚的建议下,创新建立起工伤保险部门协调机制备忘录。会后,自治区人社厅的负责人私下对他说:“这  摊活儿放到你这儿,我们打心里踏实。”

  除了设计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之外,果刚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刀阔斧开展了一系列的惠民工程。

  以前,拉萨市人保局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屋几乎每天都会挤满前来认定工伤的企业员工和家属,甚至有伤重者躺在担架上也被抬来进行工伤认定。见到这一幕,果刚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出于对藏族同胞的热爱,为减少工伤患者的痛苦和方便其家属的考虑,果刚与拉萨市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并成功租借了其门诊楼三层的一间会议室作为工伤认定的办公地点。这样,伤者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认定,更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专业治疗,防止伤势恶化。

  此外,果刚还发现,西藏地区的医保卡并不与银行挂钩,因此市民无从知晓卡内使用情况。于是,果刚立即以拉萨市人社局的名义购入12台自助查询机下放到各区县及便民服务站,确保市民能够方便查询。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这是果刚援藏7个月周围同事对他的评价。但他表示,这完全是受前几批援藏干部的影响。“既然选择了这里,那我就一定要做出点儿成绩,否则我期满回京该如何面对那些前辈们呢?”

  宗晔:医生就应该在需要自己的地方

  在第七批援藏干部的队伍中,除了像高新军和果刚这样的男子汉们,也不乏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将,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宗晔就是其中之一。

  初到西藏,宗晔发现其所在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生在给病人在做肠镜、胃镜检查之前,只以肥皂水来代替局部麻醉剂。这虽然能起到润滑作用并保证胃肠镜在进入病人身体时不造成损伤,但却无法消除病人强烈的痛苦感。为此,宗晔自费通过北京的同事购买并邮寄了十几瓶利多卡因胶浆,在检查前涂抹在病人的喉咙或肛门处,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痛苦感。

  宗晔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除了医疗技术方面外,更在当地学术水平的提升上不遗余力。

  “宗大夫,我的那篇论文在《西藏科技》杂志上发表了,万分感谢您的帮助。”今年3月14日,宗晔收到一条人民医院某护士发来的微信。据了解,绝大多数西藏本地医务及医护人员平时虽做研究,但却很少发表专业性文章。为此,宗晔到藏工作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辅导他们撰写学术论文。有时为修改一篇论文,她甚至要熬夜到凌晨三四点钟。在宗晔的辅导下,目前,人民医院的医务及医护人员的学术水平均有了长足进步。

  说起援藏,宗晔可谓是克服了不小的困难。援藏前,宗晔的丈夫正在出差,她每天需要照看年仅5岁的儿子,且恰好她父亲也刚做完手术,需要有人床前照料。但当医院领导找她谈话时,她却泯然一笑地表示:作为大夫,就应该出现在需要自己的地方。

  在援藏的日子里,用宗晔的话说是“忙碌并快乐着。”每晚9点,就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往后的一个小时里,宗晔能通过电脑与久别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进行视频对话,讲述一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日常的嘘寒问暖。每次儿子的一句“妈妈,我好想你”,宗晔的眼泪都会止不住地落下,但她却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还有四个月,我就期满返京了,我相信等我回去后,这边发生的一切,将是儿子睡前最好的故事。”

(责编:丛振彬)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