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记西藏大学援藏干部和教师

晓勇    发布时间: 2014-09-15 14:12:00    来源:西藏日报

  深情溢雪域 真爱满校园

  ——记西藏大学援藏干部和教师

  漫步西藏大学校园,古树参天,棵棵盘根错节、生机勃发,矗立在青草地上,朴实、忠厚、无华,像极了这里的人和事。

  对口援藏工作开展20年来,一批批援藏教师和干部带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怀揣着对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热爱,来到雪域高原,来到西藏大学,为西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文化传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发挥优势,打造科技援藏基地

  作为西藏高等学府、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藏大学汇集了西藏顶尖科研力量,得到了全国各地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西藏大学副校长陈建龙说:“西藏大学的科研工作中,到处都有我们援藏干部的身影。他们或牵头某个项目,或与当地学者、艺人合作,将他们从内地带来的技术运用到西藏社会的各个领域,将科技援藏落到了实处。而拥有众多援藏技术干部的西藏大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援藏基地,我为成为其中的一员而骄傲。”

  2011年3月,陈建龙进藏任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至今3年有余。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学术型管理者,倡导先进的科研、技术必须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理念,积极协助推动西藏大学将自身的研究优势与全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借助引进的先进技术,近年来,西藏大学藏文信息技术工程中心结合西藏独有的文化内涵,建立了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藏文信息处理应用技术”,并在全区普及推广,促进西藏地区社会信息化建设,让藏族老百姓能够切身体会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便利运用,使先进的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多年来,一批批藏大的援藏教师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科研优势,使西藏大学在西藏寺庙的壁画保护、唐卡艺术传承发展、格萨尔王说唱艺术的保护与整理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延续了藏民族的传统艺术,也将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民族习惯,西藏与内地截然不同。了解西藏,深化区情认识,拓展工作思路,是每一名援藏干部首先要做的功课。同时,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也是援藏干部的责任与义务。

  西藏大学举办的援藏干部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让援藏干部们更快地投入在藏的工作和生活,来自四川大学、现任西藏大学副校长的侯太平参与了“援藏干部课堂”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区党委组织部的领导部署下,由西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援藏干部课堂”培训班的实施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西藏大学与区党委组织部相关处室密切配合,通过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来“援藏干部课堂”授课,使援藏干部对西藏的认识更加全面。

  事实证明,这项工作不仅帮助了西藏大学的援藏干部,也为全区援藏干部学习、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西藏大学服务社会的又一平台。

  承前启后,爱洒雪域终不悔

  多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走了,又有一批批新人踏上了援藏之路。“我们在承接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要对后来者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对当地青中年学者、教师要有帮扶,西藏大学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他们的努力。”西藏大学副校长谭欣说。

  谭欣副校长是天津大学赴藏支援的干部,研究环境光化学与材料化工等领域,曾发明过多项专利,主持过众多课题,在环境光化学领域成果显著。在今年8月举行的新教师见面会上,谭欣向新教师介绍了西藏大学近几年来的发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导这些即将在雪域高原工作的教师和干部。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杨铮,是中组部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来到藏大后,他担任藏大财经学院副院长。在谈到这一年多来的感悟与收获时杨铮说:“前半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后半年是思考或者疑惑。”

  杨铮坦言,来到西藏后,自己才有了真实落地的感觉。原来对西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印象里的简单数据,生活、工作了半年后,对这里的一切有了直观、具体、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身边的人事和自身经历。他认为这样的感受和认知才是最真切的。

  杨铮认为,和自己短暂的援藏经历相比,那些长期奋战在高原上的人们,才是真正值得敬仰并铭记的人。

  原标题:记西藏大学援藏干部和教师

(责编:丛振彬)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