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纪晓鹏:用奉献和无悔谱写雪域赞歌

孙晓菲    发布时间: 2011-07-18 16:18:00    来源:东方网

纪晓鹏(右三)下乡调研。
纪晓鹏(右三)下乡调研。

  4年多前,还在普陀区信访办工作的纪晓鹏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他的人生中会有刻骨铭心的6年与遥远的西藏日喀则紧紧相连。2007年起,纪晓鹏作为上海第五批援藏干部赴萨迦县任县委书记,三年后,他又毅然决定连任,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届援藏的干部。

  在日喀则,纪晓鹏在自己的岗位上独当一面,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在直线距离3000公里外、海拔差距4000米的上海,纪晓鹏的爱人马建红用柔弱的肩膀独自照顾年仅10岁的儿子,扛起全家的重担。

  高原病缠身心跳快了动作慢了

  西藏高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三分之二不到,“海拔高,含氧量低;心跳快,动作慢”,纪晓鹏用这13个字形容他初到西藏的感觉。和所有援藏干部一样,强烈的高原反应也曾让纪晓鹏措手不及,头晕、头痛、恶心、无力一起袭来。原本每分钟70多次心跳的他,上了高原每分钟能跳100多次。为了降低耗氧量,他做什么事都只能像放电影一样用慢动作,否则就感觉身体不适。“在这里,有人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有人拎会儿行李都喘不过气来。”

  长期的高原生活使纪晓鹏也落下了一身病,血压高也高了。他坦言,其中有些病可以逆转,有些却不太好恢复。为了控制病情,他只能坚持每天吃药。更让他揪心的是,连海拔相对低一些,气候条件稍好一点的亚东县的其他援藏干部身体也都不好,个个都患有高原病。

  还记得刚到萨迦县那会儿,当地的气候也让习惯了上海生活的纪晓鹏够呛,萨迦县又是日喀则地区几个县里条件最恶劣的地区,冬天最低气温直逼零下28℃,风刮在身上像针扎那么疼。长期在西藏工作,援藏干部们透支着自己的健康,默默地承受,全身心地做工作。对于自己受的苦,纪晓鹏总不愿多说,淡淡一笑,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以真情换真情为当地谋发展

  在西藏4年多,纪晓鹏是真心爱上了这块土地。“你听别人讲、看介绍,都不能真正了解西藏。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觉得很震撼,这里的自然风光真的很壮美!”当然,最吸引纪晓鹏的并不只是西藏的美,而是当地的人,纯朴的干部群众,数年如一日坚守边境的官兵,都一次次让他的心发颤。“几批援藏干部树立起的良好形象,让当地干部群众都很接纳我们,也从心底感激我们。”这种感情上的冲击将纪晓鹏的心与当地老百姓拉近,更是激发了他踏踏实实为当地老百姓干些实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萨迦县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纪晓鹏上任后就一直在寻思,如何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找萨迦新的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最后,他将着眼点放在了萨迦底蕴丰富的文化上,把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哈达、面具、唐卡等手工艺品的制作中,并联系了内地企业,批量化、市场化生产。耗时长、造价高、销路不畅的传统手工艺品“脱胎换骨”,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带动了农牧民就业与增收。

  来到亚东县后,纪晓鹏看到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提出了“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确定水产养殖、牦牛、亚东木耳、温泉等六大板块的特色产业,依托资源再借助外部力量,力求把产业变为群众增收。最近,亚东县还在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准备打造藏区有名的鱼种亚东鱼,成立一个大规模的亚东鱼产业基地。

  连任两届对家人抱憾

  东方网记者采访纪晓鹏时,正逢上他一年里最高兴的日子——爱人和儿子去西藏看他了!说起家人,仿佛触碰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纪晓鹏的话语明显慢了下来。“对他们,我亏得太多,愧得太多,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负罪感。”每年冬天,纪晓鹏都有2个多月的假期。到家里去!到亲人身边去!这时的他总是归心似箭,迫不及待,从来没在路上耽搁一点时间。和家人相聚,看到儿子长大,这个坚强的汉子总是流露出难掩的幸福感。

  2007年4月,纪晓鹏响应号召报名援藏;5月,确定的名单上就有他的名字;6月7日,就是他出发的日子……对于这些时间节点,纪晓鹏的爱人马建红至今难忘。“一切太快了!报名时他和我商量,也没想到组织上真的会信任他、选中他。名单很快下来,马上就要走了,家里人思想上都没做好准备。”

  在纪晓鹏不在家的日子里,马建红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全家的重担。期间,她动了次手术,儿子几次受伤。每次碰到问题,她都偷偷地瞒着纪晓鹏自己解决,只有在事后才会说起。“家里有事时,心里真的很埋怨,但仔细想想,他也有他的难处。”去年,纪晓鹏决定继续留藏三年,马建红坦言一时难以接受,“眼巴巴地看着3年盼到头了,没想到又要开始倒计时了”。说到这,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哽咽了。不过,长期以来的习惯让马建红很快接受了“又三年”,特别是每次赴藏时,看到丈夫真正为当地的发展出了力,与当地人相处地非常和睦,她就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

  如果时光倒转,你还会同意丈夫援藏吗?当东方网记者抛出这个问题,电话那边的马建红稍有沉默,然后轻轻地说“当然希望他在自己身边”,不过她又马上接着道:“最后应该还会尊重他的选择,还会支持他吧。”

  每个援藏干部的坚守,都是一曲用奉献和无悔谱写的赞歌;每个援藏干部的背后,也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家庭在守候。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