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吴佳松:援藏,精神财富 受益一生

罗旭    发布时间: 2011-07-11 16:42:00    来源:人民网

吴佳松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吴佳松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人民网记者罗旭摄

  蓝天、白云、青草地,布达拉宫、大昭寺,美丽的高原,辽阔的天空,那是一个令无数人神往的地方——西藏。但美景的背后,是高原缺氧,气候恶劣,高原病频发,有时,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会夺去宝贵的生命。

  有一群人,他们远离爱人孩子,来到这世界的屋脊,为了西藏的发展和稳定默默地工作和奉献,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忍受孤独寂寞,他们就是援藏干部。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对援藏这段工作经历刻骨铭心,他们把这一段人生经历视为宝贵财富。

  机缘巧合,记者在拉萨采访到了2001年到2004年的第三批援藏干部——山东大汉吴佳松,在他的眼里,“一个人援藏,全家援藏,三年援藏,一生援藏。”这次来西藏,就是因为对口援藏工作的深入,应西藏区直机关青联的邀请,他以中直青联主席的身份,组织带领中直机关的青年记者小分队一行21人,到西藏各地市31个驻村工作组采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的情况。

  刚进高原 面临巨大的转换

  作为中直工委首次派出的援藏干部,2001年7月7日,吴佳松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这片热土,直接参与到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支援西藏的伟大事业中。这天正巧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援藏干部也是参加“高考”,是到高原上参加考试、经受考验,只不过这次考试不是三天而是三年。从2001年7月到2004年7月,吴佳松援藏三年,在藏期间,他担任西藏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主要做自治区直属机关党的工作,分管宣传、青年等方面的工作。

  吴佳松当时34岁,令人羡慕的年轻,在此之前他没有去过西藏,第一次去就是援藏,一去就是三年。

  刚到西藏的时候,在工作上,吴佳松感受最深的就是面临巨大的转换:从内地到高原环境的转换,从主要是与汉族干部一起共事到在西藏当地同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一起工作的特殊工作环境的转换,还面临着民族宗教问题、反分裂斗争问题等和内地工作内容完全不同的工作。很多需要面对的课题和在内地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佳松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高原,高原带来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氧,吴佳松也不例外,刚进藏的前几天,因为缺氧,他一直没有睡好,晚上每隔两三个小时就醒一次,还常常伴随着梦境。缺氧带来的头疼也给吴佳松带来了很多困扰,有时候头痛欲裂,但吴佳松想到了老西藏精神中的一条“特别能忍耐”,应该包含生理上的这种忍耐。经过了几天的适应期,吴佳松平稳地度过了,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反应特别大甚至要住院。

  谈到这里,吴佳松觉得自己很幸运,或许这就是他和西藏有缘的地方。

  在工作上,吴佳松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挑战,主动向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把西藏视为第二故乡。他主动了解西藏,了解社情民意,增进对基层和群众的感情,在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吴佳松爱上了援藏这份工作,并决定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向组织和西藏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发扬“老西藏精神” 援藏期间成绩斐然

  来西藏之前,吴佳松在网上了解了一些西藏的情况,觉得西藏是个很美丽、很神秘的地方。而真正到西藏之后,他觉得那里不仅山水大美、文化独特,更重要的是西藏的人美,西藏的普通干部群众都非常的淳朴,在那里工作,吴佳松和大家相处感觉非常愉快,民族团结非常好,至今他仍然与许多西藏干部保持经常联系,他说这是生死朋友。

  三年援藏,吴佳松切实兑现了刚进藏时的诺言,学习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做到了不辱使命。

  吴佳松扑下身子,做好区直单位的党建工作,他经常找区直单位的机关党委书记了解党建情况,“对症下药”,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使区直单位的党建工作稳扎稳打,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2年,吴佳松负责区直工委定点扶贫工作后,先后6次到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牧区乌玛塘乡和当曲卡镇调研,调研过程中,他深入了解当地贫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并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雪中送炭的事,受到群众的好评,很多牧民群众拉着吴佳松的手感谢不已,舍不得他离开。

  “每当看到那些群众期待的眼神,我都会感觉到一种责任,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援藏干部的庄严使命,真是不敢懈怠。”回忆三年援藏的点点滴滴,吴佳松满含深情地说。

  “藏族人民的善良淳朴和西藏各族干部的热情友好,使我真切的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从长期在藏干部身上学习到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他们不畏艰苦、扎根高原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时时给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三年中,吴佳松一直虚心向长期在藏的各族干部学习。他说,西藏是干部学习成长的大学校,西藏的干部组成比较复杂,有藏族干部,还有很多不同时期进入西藏工作的汉族干部,包括其他民族的干部,有的是和平解放时随部队进藏工作的,几十年下来,他们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现在都在西藏,还有不同时期从内地去的援藏干部,有的援藏3年,有的援藏6年,还有一些从援藏干部变成在藏干部,最后就一直在西藏退休,变成老西藏。

  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促进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成为了亲密的同事和战友。

  感动无处不在 山东大汉难掩深情的泪水

  “在西藏,虽然我们身体上受些苦,但精神上会得到很多,那是真正心灵上的、长远的财富。”在西藏工作期间,很多事情让吴佳松感动,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内地的女青年的故事。

  她是个深圳的大夫,来西藏旅游爱上了西藏,于是辞掉了深圳的工作,留在西藏做些小买卖。她在自治区党委门口附近开了个做计算机产品的店,帮忙刻盘、洗照片,吴佳松经常到她开的店里刻盘、洗照片,通过攀谈,她了解到吴佳松是援藏干部后,就坚决不再收费了。她觉得援藏干部离开爱人孩子,为了西藏的明天,只身来到高原,已经很不容易,自己坚决不能收援藏干部的钱。

  在商言商,而这位女青年的做法让吴佳松切实感受到了在藏人员的淳朴、真诚,并为自己是一名援藏干部而感到骄傲。

  来到西藏后,吴佳松被长期在藏工作的各族干部深深感动了,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心灵受到极大震撼。高原上聚集着一大批抛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人们,西藏有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想想老18军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想想常年在边防线上的年轻战士,想想阿里、那曲的干部,为了西藏的发展稳定,他们奉献舍弃得太多,他们或者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或者弃老舍小单身赴任,老人病了无法照料,孩子上学无法辅导,发生在他们身上这些既平凡又伟大的事例,对吴佳松思想触动很大,也激励他倾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吴佳松说,成年之后,他曾四次流下感动的泪水,而为了西藏就有两次。

  援藏结束要回去的时候,吴佳松在机场安检排队,他前面有一个藏族妇女抱着孩子排队,因为藏族妇女要去内地,孩子只能放在西藏,托付给家人,那个孩子很小,差不多一岁多的样子。轮到藏族妇女安检了,她将孩子递给旁边的家人,对孩子说:“宝贝,给妈妈说拜拜。”话还没说完,泪水哗地就喷出来了,而排在藏族妇女后面的吴佳松看到此情此景,眼泪也跟着下来了。吴佳松当时想,为了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有多少个家庭长期不能欢聚,有多少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扎根雪域、无私奉献,他们都是援藏干部的榜样。

  援藏回京后,2008年“3·14”的时候,吴佳松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拉萨街头打砸抢烧的镜头映入眼帘,震撼人心,吴佳松怔怔地站在那里看着电视,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当时女儿对他说:“老爹你怎么那么脆弱,还是个大老爷们呢。”吴佳松好一阵才缓过神来,告诉女儿说他在西藏的时候,确实是很和平的,街头一派繁荣的景象,他和单位的藏族同胞、其他单位的藏族同胞都相处得非常好,真是想不到会有这么悲惨的事情发生,难道你忘了在拉萨人民医院有位藏族奶奶从怀里抓出一把瓜子给你吃的事了?女儿听了若有所思。

  一个人援藏,全家援藏,三年援藏,一生援藏

  西藏是一所特殊的人生大课堂,教会吴佳松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业与个人、家庭的关系。为了支持他到西藏工作,家人们付出了很多,当时孩子才5岁,妻子一个人带了三年,援藏回去的时候,孩子都上三年级了。

  回到内地后,吴佳松从事机关共青团工作,担任中直团工委副书记,今年又担任中直青联主席,他对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负责任,“老西藏精神”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一种自觉。

  现在吴佳松在做团的工作,直接服务青年成长进步,教育引导青年对党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为青年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为青年搭建展示才华、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吴佳松知道,对一些说教的东西,年轻人比较排斥,相反,通过一些活动载体,比如让机关青年到贫困的地方去走走看看,他们心里会受到真正的震撼。于是吴佳松就想了一些切实能把包括“老西藏精神”在内的优良传统作风传给团员青年,培养他们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方法,比如到老区支教一年,让机关青年去看看贫困地区群众现实的生活现状,当他们看到一些家庭青壮年出去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孩子,家庭非常贫困,有的孩子每天只有白菜吃,生活很艰苦,留守儿童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时候,他们会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发自内心的,也都是非常真诚感人的。

  三年的援藏时光,短暂又漫长,既有夜深人静辗转难眠的孤独也有秉烛夜读畅游书海的充实,既有工作生活的艰辛更有奉献的快乐。这段日子好像是人生的加油站,让吴佳松有机会真正静下来,认真回顾反思已经走过的人生路,细细体会和感悟亲情友情的温暖和可贵。“藏族同胞的淳朴善良,给我以做人的启迪,要正直、善良,微笑、坦荡面对现实,感知世界的美好和大自然的赐予。多少个夜深人静难眠夜,我常常想起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想起家人的叮嘱,激励自己要不辱使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的援藏任务。”

  爱,就不觉得苦。“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发展;一个人,只有奉献社会,珍爱自然,才会身心健康、快乐幸福。”援藏这种人生体验,是吴佳松前所未有的,而这笔精神财富,将使他受益一生。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