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援藏医生蒋红清:不求丰功伟绩 但求母子安康

王淑 陈香玉    发布时间: 2011-06-09 08:52:00    来源:中国西藏网

蒋红清下乡回访当雄县宁中乡美林村的桑旦曲珍和她的宝宝
蒋红清下乡回访当雄县宁中乡美林村的桑旦曲珍和她的宝宝

蒋红清见缝插针地给同事做培训
蒋红清给同事做培训

  “看到朗珍和藏族同事们熟练地将一个又一个新生婴儿平安地迎接到这世界,我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现在我很踏实,因为我知道在我回京后,她们也完全能够处理各种孕产妇常规及突发情况了。”蒋红清欣慰地说道。

  蒋红清,是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参与北京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援藏。在一年的援藏期即将结束时,她终于露出了坦然、满意的笑容。

  一年的时间里,她在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传医授技、规范制度、成立急救小组、培养妇产大夫……她平时言语不多,可一谈及自己从事多年的妇产专业便语出连珠,“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蒋红清干净利索地说道。

  从干着急到手把手传授医技

  北京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共七人,除一名行政干部外,共六名女大夫,其中五位是妇产科大夫。

  蒋红清工作的单位是西藏首家妇幼保健院——拉萨市妇幼保健院,同时也是首家爱婴医院。医院不大,条件也相对简陋,尽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但却承担着拉萨市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蒋红清和另一位同事在拉萨妇女保健医院分管妇产科门诊和病房工作。

  为摸清西藏妇产科基本情况,蒋红清到西藏第一件事就是调研,而结果却令她着实挠头,“住院孕产妇死亡率比内地高30倍,且患者大部分都未产前检查,没有基本的产检记录,孕周确定困难;入院产科检查骨盆外测量,骨盆出口无器械,要靠估计;语言不通,沟通靠医生护士翻译……”回想起去年刚到这里时的情景,蒋红清一脸苦笑地说道。

  开始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在北京,蒋红清身后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各科室技术力量均衡,抢救措施能及时到位,遇到疑难问题还有各级专家指导。而在拉萨,硬件设施实际应用率低,医护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孕产妇产检保健意识不足……种种现实的困扰让蒋红清着实感到压力重重。

  在她第一周的援藏日志中这样记述:病房28张床位,以产科病人为主,主要来自县里及农牧区;病区目前共三名医生,每人每天值班24小时;白天护理人员3名,护士长一名,护士身兼三职;病房仅有的一台胎心监护仪已坏,送去维修至今未回,仅靠多普勒仪听胎心,产程中无胎心监护“盲生”,真让人担心。

  “我是个急性子,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是打心眼儿里着急,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才好。”蒋红清回忆道。

  现实让她不得不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援藏期间里最高效地将北京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拉萨的同事们,蒋红清决定数举并用。

  一方面,她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制定了一份援藏期间详细的工作计划,从帮助医护人员建立基本产科诊疗常规,规范查房制度、病历、产程图书写要求开始,编口诀、写模板,培养基础知识和意识,并根据医院及医护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了16项妇产业务培训项目,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蒋红清找到院领导,每天追问那台已经损坏的胎心监护仪的维修情况,并要求医院配备必备的专业仪器作为硬件保障。

  设定了目标,蒋红清便说一不二地实施起来。手把手的教授医护人员建立产程图,规范妇产科医疗制度,同时不分假日昼夜地随叫随到,处理各种急难险重抢救任务,此外,还见缝插针地通过教学临床会诊、全院学习交流、急症演练等方式将最新的医疗信息传授下去。

  雷厉风行的蒋红清一步一步地将最初的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从院领导到医护同事们也越来越认可她的工作,而蒋红清也从开始的时刻准备出诊渐渐退居二线。手术台上,她亲自带出来的藏族妇产医生朗珍已经应付自如,遇到急救病例时医生护士也能够及时作出判断,有序地进行抢救处理。即使自己不在医院,只要一通电话,蒋红清便可以“遥控”急救,尽最大可能保证孕产妇和婴儿平安。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