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5—6月间,往返于西藏和黑龙江,体验了崔国文所走的援藏路线,感受到闪耀在援藏教授身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科技援藏精神,记录了一个学者的七年科技援藏之旅,旨在希望这种奉献精神、这种“造血型”科技援藏模式和经验能够发扬光大。
雪域高原上的七个劳动节
五月,雪域高原的雪山仍旧披着洁白的雪袈裟,而雪山脚下的土地却早早醒来。西藏日喀则东嘎乡的藏民们,纷纷换上轻装告别冬天的蛰居,开始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日喀则市东嘎乡卡多村俨然最心急。早在四月中旬,扎平村长就带着村民开始播种牧草,当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像往常一样在“五·一”劳动节来到卡多村时,翠绿的小苗已长出两寸高。在西藏高原这片连绵纵横的荒山脚下,这一片新绿格外抢眼。而3年前这片土地上种植的还是青稞,是教授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这两年村里的牛羊吃了教授种植的牧草后,变得比以前更强壮。去年,我们专门留了一块地做种子基地,收获了三袋种子。抢在四月中旬种,是想学着教授的试验让牧草种两茬,多收获一些。”西藏日喀则科技局副局长旺扎翻译着扎平村长快速的藏语。
“村长说的试验就是我们进行的牧草复种试验,即争取一年收割两茬!短短几年,藏民不仅接受了在自家良田里种草,还学会了自己留种子,学会了动脑筋种地,和时间赛跑,早种多收获。”崔国文高兴地向记者解释着:“太好了,藏民真正领会了黑龙江科技援藏项目的精髓!”
“今年开春后,大家抢着要草种,草种不够用,今后我们村想做一个大的草种基地,不仅要收获牧草,还要收获种子,明年就专卖种子,现在一斤牧草种子比青稞种子贵一倍还多呢!”扎平村长喜滋滋地憧憬着!
“如今,我们这儿缺粮食很容易能买到,但草种却不容易买。在西藏买草种、买牧草比买粮食还难!”旺扎补充着。
崔国文带来的牧草种植项目在卡多村已试种3年。今年开春,在教授还没来之前,村民就早早地把去年留下的草种播种在最好的地里,不用再进行动员,也不再惦记项目补偿。
曲瓦村今年是第一次种植牧草,第一次见到崔国文专门针对西藏实情而研发的覆土镇压器,还不会使用。崔国文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气喘吁吁地跟在播种的藏民身边,手把手地教,顶着灼热的太阳,一条垄一条垄地跟到头。
“播种不能种太深了,太深不易出芽,用覆土镇压器镇压一遍,不仅节省种子,还容易出芽,出芽后苗长得壮。你是村长,带个头,你家这块地就当试验田吧!秋后有好收成日后就按这个方法种,如果收成不好项目组给补贴。”
曲瓦村强巴村长始终憨憨地笑着,听旺扎翻译了教授的话后,一边点头应着,一边给教授递上一碗热热的酥油茶,不远处两头耕牛也仿佛听懂了似得摇摇尾巴,大家会声一笑。
“曲瓦村是东嘎乡最大的村,牛羊总头数有5000多头,在这儿种植牧草意义更大。在教授到来之前,日喀则已自发播种牧草3690亩。”旺扎向教授汇报着。
七年来,每到五月播种季节,西藏日喀则的藏民总会在自家地里迎来最尊贵的客人——东北农业大学草业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科技援藏项目主持人崔国文教授。
教授来了就直接走进地里,检查种子播种的深浅,查看覆土的深厚,然后指导藏民怎样播种才能让苗出的更快、更好;藏民看到教授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会停下来,认真听教授指点,交流中夹杂着藏语、汉语和各种手势,热情的藏民请尊贵的客人喝青稞酒、酥油茶,教授开心地接过来和藏民一起席地而坐,一边喝一边接着传授经验。
五月的雪山脚下,雅鲁藏布江在静静流淌,蓝天上白云在“歌唱”,复苏的大地上,成对的耕牛在慢悠悠地耕作,教授跟在藏民旁边现场指导,这样优美的画面在海波3850米高的西藏日喀则地区重复上演,已深深镌刻在藏民心里,藏民牢牢记住了这位不远万里从祖国东北角黑龙江来到祖国西南角西藏播撒绿色希望的教授。
自从2005年接手黑龙江科技援藏项目《种草养畜与推广青贮饲草技术》以来,每年五月播种至十月收获的季节里,崔国文总会雷打不动地来到日喀则,一次又一次频繁地在海拔落差高达3700米的两地转换,承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当身边人在每年“五·一”长假结束交流游玩体验时,崔国文展示的却是与藏民一起渡过的真正“劳动节”!
虽然喜马拉雅山近在咫尺,崔国文却从来没去过。他说,他的目的非常明确,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试验推广,早日造福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