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到28日四天时间里,由于道路完全中断,通讯只能通过卫星电话,樟木镇一度成为“孤岛”,6000多名干部群众围困其中。地震过后1分钟,援藏干部李就亮明身份,带领干部群众疏散到空阔地带,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半小时,他召集樟木镇内的干部搜集帐篷、塑料篷布、蜡烛、发电机、饮用水、食品等物资,在两个小时内就建起了10个临时安置点,搭建了80多架帐篷,并设立临时救护中心,解决了震区群众的基本需求。
面对不断的余震、滑坡、落石,援藏干部张世鹏用了三个阶段来形容当时的情形:“第一个阶段就是慌,因为发生了地震以后啊,满大街都是惊慌失措的人群,当时就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慌乱,到底要干什么。第二阶段就是比较急,我们所有内外的联系通讯全部中断了。通往县城的路也断了。有上级的消息要安排空投,但不巧的是天公不作美,每一次跟我们说第二天要空投的时间都不能成行,我们盼飞机天天盼不来,再就是我们几个重伤员转移不出去,心情比较急切。第三个阶段就是比较怕,27号晚上,我陪同李冬书记、海关的、边防的、公安的等等25位战士一起去接先遣救援小分队,从公安检查站到我们接头的位置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的非常恐怖的滑坡带。心里面有一种恐惧感,就感觉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外围,从中央到西藏自治区、到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各级都在密切关注樟木镇道路抢通进展。4月28日下午4点多,到樟木镇方向的道路终于抢通。从4月29日下午开始一直到4月30日凌晨两点,樟木镇6000多名群众从樟木镇顺利转移。聂拉木县县委书记王平说:“抢通以后我们第一时间把樟木6000多名群众安全顺利进行了转移。我们的很多援藏干部,主动请战,孙玉荣副书记和李冬副书记他们是最后一个撤离的。”
抢通道路、转移群众之后,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物资供应等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援藏干部刘道峰是山东援藏干部中年纪最大的,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经常靠在椅背上就睡着了:“那两天从早到晚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非常非常疲惫,晚上高原反应、头疼、呼吸困难接着就来了,根本睡不着。我们觉得责任挺大的。李县长那两天嘴都是干的,裂口爆皮,人都累的不成样子了。”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通力合作,聂拉木县两万多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4·25聂拉木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灾区群众的工作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灾后重建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第七批援藏干部孙玉荣说:“4.25地震发生以后,应该说我们第七批烟台援藏干部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住了大灾大难面前能够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的考验。我们这支队伍自从2013年6月份进藏以来,就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用‘三严三实'来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援藏干部牢固的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牢固树立真情援藏真心服务真心干事。经过两年的磨练,这支队伍正在成长。我认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同志们的表现都是好样的,都是过硬的,都是经受住考验的。”
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赵志远对烟台援藏干部的表现也是赞誉有加:“这一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烟台援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最困难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担当和示范作用,为整个山东援藏干部带了好头、做了榜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关键时刻也证明了我们烟台人是有觉悟的、有水平的、有能力的。山东援藏68个人,我们也以烟台分组,特别是以李冬同志为代表的四个人,在樟木镇的四个人为骄傲、为自豪。我们党委中心组也做了决定,表彰烟台援藏分组在抗震救灾当中的卓越表现,下一步再作出向烟台中心组、烟台援藏干部学习的倡议,学习烟台援藏精神。”
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烟台第七批援藏干部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灾民后续安置和灾后重建上来。在仅剩的一年援藏时间里,虽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们表示,有信心圆满完成援藏工作,将烟台20多年的援藏传统传承下去,将大海对高原的承诺镌刻着世界屋脊上。
原标题:灾难中勇担当 烟台援藏干部抗震救灾纪实(下)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