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何纲指出:“输血”、“造血”并重,是推动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是推动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第六批对口支援阿里的工作中,河北省援助札达县突出唱好“古格”戏、打好“土林”牌、努力实施“旅游兴县、开放富民”的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阿里实际、札达县情”的发展路子;陕西省坚持政府主导和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广农牧新技术、引进西凤酒工艺生产加工青稞酒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家电网结合当地实际,投资兴建风干牛肉厂、羊绒加工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据自治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西藏的生产总值实现807.67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和西部十二个省区市中均排第三位;自2009年开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跨越400亿、500亿、600亿、700亿和800亿元的台阶,持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连续五年实现百亿级的稳固增长。
每一次数字递增的背后,都有经济援藏的贡献。20年来,“输血”、“造血”双驱动,推动西藏经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新跨越”。
对于经济援藏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群众感受最深,也最具有发言权。
那曲地区双湖县措折强玛乡牧民扎西告诉记者:“现如今,住房宽敞了,道路修通了,生活富裕了,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援藏干部们啊!”
扎西祖祖辈辈生活的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米,高寒缺氧、交通闭塞、环境恶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多年来,在中石油的大力援助下,该县面貌焕然一新,交通、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有“人类生命极限试验场”之称的双湖县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特殊的发展环境,为经济援藏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广大援藏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履职尽责、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对口援藏伟大事业中来,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巨大贡献!
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王永学告诉记者:“援藏工作不能打折扣、讲价钱、摆困难,要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全心全意为西藏各族群众服务!”
资金+项目:
全面掀起规模空前的建设热潮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各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源源不断进入雪域高原,西藏全面掀起规模空前的建设热潮。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涉及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总金额高达48.6亿元的“62项工程”等项目,渐次在全区各地开工建设,雪域高原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这场规模空前的建设热潮,把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西藏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同时也让各族群众尝到了对口援藏的“甜头”。
“对口援藏改变了‘靠天种地、望天养畜’生产方式,特别是援建的农业水利工程,为我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连布村种粮科技能手洛桑央培说。
然而,作为全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份,交通依旧是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小马拉大车”,以青藏、川藏公路为主的运输通道,显然无法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对口援藏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其中,青藏铁路作为117个重点项目确定了下来,投资高达120亿元。
经过广大铁路建设者的不懈努力,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
现如今,公路、铁路纵贯雪域高原,航空运输联通五湖四海,“天上西藏”不再遥远。
拉萨火车站客运车间党支部书记周美琴对此深有感触:“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行,改写了西藏交通运输史。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各族群众,为西藏的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项目为龙头、以工程为抓手,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是经济援藏的一大特色。
2001年8月19日,年楚河畔欢声笑语,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交接仪式正在举行,标志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62项工程”全面竣工。
“满拉”的投入使用,对控制年楚河流域的水旱灾害、稳定日喀则地区粮食生产、缓解当地用电压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满拉”只是雪域高原大规模能源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20年来,大大小小的能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雪域高原“扎根落户”,彻底改变了西藏能源行业的发展历史。
被誉为“西藏三峡”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目前正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
旁多水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次仁曲杰说:“随着一个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投产运行,我区能源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20年沧桑巨变,20年跨越发展。
从乡间公路的贯通到水利枢纽工程的投入使用,从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到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落成,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凝聚着广大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