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山东援藏干部都像孔繁森

贾瑞君    发布时间: 2011-09-02 14:46:00    来源:大众日报

   今年清明期间,一支由越野车组成的车队,翻越座座雪山,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车上坐着的是山东第六批援藏干部,他们长途跋涉1500多公里,前来为孔繁森同志扫墓。

  寒风凛冽,气氛肃穆。援藏干部们在孔繁森墓前鞠躬致敬,献上了花圈和哈达。大家举起右手庄严承诺:传承和弘扬孔繁森精神,把西藏当故乡,把西藏人民当亲人,时刻铭记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好山东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坚决完成援藏任务!

  数次落泪的总领队

  1995年5月,当孔繁森两离桑梓,离妻别母,为西藏人民奉献出生命的事迹正在中华大地传颂的时候,山东第一批47名援藏干部肩负全省人民重托,抵达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

  47名援藏干部满腔热情踏上日喀则,立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峻挑战。日喀则海拔3860米,“山高不长草,刮风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平时走路身体负重相当于肩上扛了一个煤气罐。第一批援藏干部张敦金至今记得16年前刚抵达日喀则时的情景:找到房间后顺势倒在床上就再也不想动,呼吸明显加快,头晕恶心,后脑发紧,大脑空白,只感觉自己像在云海里飘荡。一夜辗转反侧,睡去醒来,醒来睡去,第二天起床后,除了流鼻血、嘴唇绛紫外,浑身软绵绵的,整个人像是被抽了筋。这样的经历,每一位援藏干部都遇到过。

  今年7月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率山东代表团赴日喀则看望援藏干部。山东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张宁波汇报援藏情况,谈起援藏规划和工作进程时,他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但谈到58名援藏干部远离家乡、愧对亲人时,张宁波竟然数次哽咽,潸然泪下。私下里,他告诉记者:“不是我矫情,实在是同志们太不容易了。但再苦再难,我们也义不容辞,因为使命在身,责任在肩,国家需要我们,西藏需要我们。”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每位援藏人都是坚强的;在亲情和家乡人面前,每位援藏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进藏前,援藏干部都是家中的顶梁柱。进藏后,很多人妻儿、老人生病住院,照顾不上;亲人去世,未能回家看上一眼;妻子剖腹产,孩子还没满月就回到了援藏岗位。每位援藏人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家人。家乡来人的饭桌上,会喝酒的和不会喝酒的都要饮上几杯,谈起家乡的事,往往说着说着泪滴就滚落下来,但谁都会装作没看见,落泪者也只是有意无意地抹一把脸。

  很多在山东看似正常的普通生活,对援藏干部却成了一种奢望。第六批援藏干部、日喀则林业局副局长张忠东说,有时晚上做梦,梦见自己与家人一起吸着氧气,吃着大盘的蔬菜。去年在日喀则,曾发生过兄弟省的援藏干部因肺水肿在睡梦中去世的不幸事件。从今年开始,山东援藏干部早晨吃饭已成为必须执行的制度,因为这样可以让大家知道你还正常。

  两个月走遍27个村

  7月21日,记者来到日喀则市甲措雄乡。41岁的欧珠担任乡党委书记几年后,全乡27个村庄他才走了个遍。让他没想到的是,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后两个月,就把27个村都走遍了。不仅第六批,此前来的每一批山东援藏干部,都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全市每个乡镇去了个遍。

  1995年,欧珠在青岛挂职6个月,回日喀则后,他结识了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如今,从第一批的张泽忠到第二批的李众民、第三批的王作安、第四批的慕建民、第五批的华为松,再到第六批的王希静,对来自青岛的每一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的姓名、年龄,欧珠都能脱口而出。谈起这些援藏干部,欧珠说:“我没和孔繁森见过面,但从报纸、电视和广播中知道了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和山东援藏干部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到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孔繁森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是孔繁森!”

  感动的不仅是欧珠,昂仁县卡嘎镇江嘎村36岁的塔杰谈起山东援藏干部,不时用半藏半汉的话说着:“他们,亚古都!亚古都!”,“亚古都”在藏语中是“好得很,非常好”的意思。江嘎村海拔4600多米,全村75户共318人,去年人均收入只有2110元。去年7月10日,昂仁县发生4.8级地震,塔杰家的房子倒塌,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就在一家人为建房犯愁时,第六批山东援藏工作组决定为他和其他23户房屋受损的藏民提供3万至5万元救助金。有了资金支持,塔杰很快盖起了两层藏式楼房。

  尽管还没有多少家具,塔杰还是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双手合十告诉记者:“做梦也没想到,我们一家人还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感谢共产党,感谢山东援藏干部!”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