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寿光,西藏看白朗。”
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从最初一座蔬菜大棚都没有,发展到现在的5262座。13年间,白朗已成为西藏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今年5月,白朗更是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蔬菜采摘节。
白朗蔬菜种植业取得的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山东援藏干部的心血。
中秋夜,8名援藏干部蹲在大棚里种草莓
在西藏这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不少藏族朋友不知道草莓是什么东西。山东援藏干部在成功培育出章丘大葱等高原上原本没有的蔬菜之后,将脑筋动到了草莓上。
山东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象峥说,早在山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时就引进过草莓,后来上海等地也引进过,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培育成功。
去年中秋节前一天,郭象峥和技术员赶到拉萨贡嘎机场,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后,在中秋节当天等来了从济南发来的草莓苗。
“当时一共来了5000棵草莓苗。为了赶时间,我们中午卸完货就立刻往回赶,傍晚6点回到白朗。其他援藏干部则提前把地整平,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提高成活率,大家连饭都没顾上吃,当晚就开始种草莓。”
郭象峥谈起这段经历仍记忆犹新:“当时下着雨,我们挂着电灯泡连夜种到晚上11点,才把5000棵草莓种到两个大棚内。那是去年八月十五,我记得太清楚了,我们在白朗的8名援藏干部都在大棚里度过了这个团圆节。”
130个日夜坚守,大棚里结出日喀则首颗草莓
随后,技术人员和援藏干部开始了悉心守候。
跟随草莓苗来到西藏的技术人员樊庆波离开济南时,他的儿子刚出生三天;技术人员张际明夫妇,为了白朗县的蔬果种植,已经在西藏待了十年。正是这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对白朗的自然条件开展调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整日整夜地守候着这批草莓的成长。
“我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大棚内的气温、地温和湿度,并把这些数据保留下来,以备将来传授给种植草莓的当地居民。”郭象峥说,草莓苗又长了一个新叶,根扎得更深了一些,都会被记录下来。
去年寒冬休假时间,为了能及时掌握草莓的长势,援藏干部在大棚内安装了摄像头,以便能远程观察草莓的生长,并及时对看守大棚的藏民进行指导。
“我记得是春节前四天,我收到了来自白朗县的快递,是成熟的草莓。当时别提多高兴了,那是我收到的最棒的新年礼物。”郭象峥说,这是在包括日喀则在内的后藏地区种出的第一批草莓,从种下草莓苗到果实成熟,他们等了130天。
除了草莓,去年年底,山东援藏干部还从山东运来了50棵油桃树、30棵樱桃树、200棵葡萄树和200盆蝴蝶兰,栽种到白朗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内。目前油桃、樱桃等长势良好,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可开花结果。
转换思想、学习技术,藏民种菜尝到了甜头
在从日喀则通往白朗县的路上,道路两边每隔几十米就会看到当地藏民摆摊卖西瓜。“自家种的,无公害西瓜,好吃。”见到有人路过,他们就会用不熟练的汉语招呼。
这在几年前,是根本见不到的场景。据了解,以前,白朗县的藏民都靠种植青稞和放牧为生,从来不种植蔬菜。他们认为人应该吃肉,蔬菜跟草一样,是牲畜才吃的东西。
随着援藏干部引进蔬菜水果,有部分藏民也开始种植蔬菜水果了。但最初,他们收获了果实也不知道卖钱,只是送给亲友,认为谁摆摊去卖是很丢人的事情。
经过援藏干部长时间的引导,最终使藏民懂得了辛勤种菜也能赚钱的道理。
康萨村的普琼家有8口人,以前只靠种植青稞赚钱,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连看病都看不起。2005年起,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他建起了4个温室大棚,主动学习种植方法,摸索种植经验,通过种植西瓜、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现在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以上。自己致富之后,他又在2008年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经常指导、培训其他大棚户进行蔬菜种植。
种植果蔬的年收入是种植青稞的8倍,这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目前白朗已在全县60多个村建起了5262座大棚。
“现在来看日喀则的农业生产,一定会到白朗来。”郭象峥说。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