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是西藏知名的英雄城,但坏境却仍然需要改变。第六批援藏干部到来之后,这座县城有了新动态,“输血”与“造血”同步,不仅仅是物质,更加重于理念。江孜援藏把“民生”二字衬得明堂堂,文化名城呈现新面貌。
引入“上海特色”机制市容管理旧貌换新颜
江孜县英雄路、宗山广场区域是白居寺、宗山城堡景区必经之路,集江孜县县城区域主干道和商业聚集地于一身,两侧商铺林立、人流密集,是江孜县城最为繁华的区域。但是在城管队副队长普布次仁的回忆中,以前这个区域却很混乱,乱设摊、随意停车、垃圾乱堆放等都让城管队员伤透脑筋。
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来了后,首先想到改善这里的城市面貌。江孜县委书记张伟之前是闵行区莘庄镇镇长。结合自己之前在上海的工作经验,张伟和同事们拿出了一套颇具“上海特色”的市容管理机制——以“宣传、服务、管理”为工作措施,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张伟表示,这里的流动人口多,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所以要从管理模式入手,为整个理念带来变化。
走在如今的英雄路上,“整洁”、“规范”两个词是最恰当的评价。张伟告诉记者,此次投入援藏资金2100万元,集中力量开展江孜县英雄路、宗山广场区域综合整治工程。城管队员由最初的14人上升到了30人,配备对讲机、相机。环卫工作人员则成立4个小组,对责任区域划片,定人、定岗、定责,督促落实各单位、商户门前卫生责任。同时新建五座停车场,有效解决乱停车现象。
改变农牧民观点整体搬迁见成效
整体搬迁,听起来工程浩大,在江孜县却已是一个既成事实。日朗新村,因为第六批援藏的援助焕发新面貌。
江孜县日朗乡原本以自然条件差、无充足水源、长期受干旱而著称,上海援藏干部经过调研后决定,将改善农牧民生活困难作为援藏民生工程之一。日朗整体搬迁项目位于江孜县东部,工程通过政府配套贴补、受益百姓自筹劳力和建材、援藏资金补助等形式筹集资金约740万元(其中援藏投入为370万元),集中解决了40户199人(日朗乡29户113人,卡麦乡11户86人)藏族群众的家庭住房、农业用地问题。
每一步的改善都有条不紊。将分散在山中的农牧民召集在一起,山上牧区保留,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道路硬化、排水沟、防洪坝、护林挡墙、温室、绿化”等附属项目已完成70%,整体工程将于2011年9月竣工。而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挖沟渠、种绿化都成为一种以工代赈的方式,让农闲时牧民在家也可以打工挣钱。细心周全的考虑让村民们很感动,村长洛桑告诉东方网记者,自从整体搬迁至新村来后,很多村民的观点不再守旧,而是有了新变化,今年的收入比以前要多1万多,这样的好日子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物质文化两手抓新达玛场打造城市新民片
江孜县达玛节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相传江孜法王巴白桑布去世之后,他的弟子每年祭祀纪念逐步形成。公元1447年后,娱乐活动更为丰富,增加了比赛跑马射箭等竞技活动。现在江孜达玛节已经成为江孜及周边地区最隆重热闹的传统民俗节日了。
据了解,每年7月20日-24日,都有近10万群众集聚江孜达玛场共度节日,其热烈程度甚至元超藏历新年。由此,江孜县达玛场成为名俗旅游文化展示的主要渠道,成为江孜周边地区商贸流通的主载体。但由于达玛场最初建设标准较低,且缺少日常维护,其场地设施、交通条件、环境卫生相对较差,给达玛节的举办及日常活动的开展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此,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结合江孜县委、县政府的提议和江孜县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在前期调研、勘查、论证的基础上,投入援藏资金1181万元开展达玛场改建工程,重新进行规划,力争让它成为现代江孜的城市新名片。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