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毕业后都想回来,和援藏干部一起造福乡亲!”亚东县嘎林岗村,23岁女孩贡桑告诉记者,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吸引他们……上海援藏自1995年启动以来,援藏干部更多的还是把心用在了改善藏民生活上。
入学“两免三包”
23岁的藏族姑娘贡桑是亚东县国税局的一名公务员,21岁的妹妹正在西藏民族学院求学。看着两个女儿都有了出息,47岁的父亲扎西次仁很是感慨。在扎西次仁家中,液晶彩电、电脑等电器一应俱全,这个藏族家庭正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变化。
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委书记纪晓鹏告诉记者,他们刚来时,亚东县一些牧区的学龄儿童辍学率达到80%,一些上海援藏干部们分批下村做工作,让一些意识超前的父母带头,并将降低辍学率与实施援藏政策相关联,“一个村里如果有2个孩子辍学,社保等援助政策就会暂停。”
这样的“硬指标”,使得入学率直线上升。除了基础教育,援藏小组还在县里办了一些职业教育,诸如绘画、缝纫等,帮助农牧民们提高谋生能力。今年,亚东县在教育上投入了28万元援藏资金,县里孩子就学能享受“两免三包”,即免学费、免学杂费,包吃、包住、包生活学习用品。
引种致富之路
在拉孜县,“西瓜张”远近闻名。上海南汇8424西瓜被一个名叫张良明的上海南汇人,带到了高原上。
2006年时,援藏干部找到了在南汇宣桥老家做西瓜生意的老张。“愿不愿意去西藏种8424瓜?”一次谈话让老张背井离乡,带着7000颗种子来到拉孜。
西藏干燥的天气让西瓜个头变小,一根藤上只能结出一只瓜;但白天充足的日照,使得这里的8424西瓜比上海的更甜。
“一开始老百姓都有顾虑,不肯跟着我干!”上海援藏干部便和老张一起做大伙儿工作,拨出援藏资金建设了300个大棚。先走一步的村民一年后尝到了甜头:年收入从以往种青稞几千元升到五六万元。
去年,老张累计培训了13批数百名西瓜学员。拉孜西瓜也成了紧俏品,在当地,一盒两只装、总重十七八斤的西瓜,可卖到七八十元。
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顾耀明告诉记者,第六批援藏预计投入农业科技示范园1100万元,除了西瓜,他们还将引入西兰花、豇豆、西红柿、辣椒、韭菜等平原蔬菜,“好几个品种已经引种成功了!”顾耀明希望,这些不仅能丰富藏民们的餐桌,更能让大家找到新的生财之道。
找水解除“心病”
萨迦县和定日县由于海拔较高,水源不佳,喝上干净水成了这里老百姓的“心病”。援藏小组一到萨迦,就把解决全县水源问题放在首位。今年4月,他们在村里连打了五口井,还是不见水。援藏小组一狠心,找到了10公里开外的亚龙河,铺设管道引水。预计到明年6月,管道就将通水,届时就能解决全县城6000余人的饮水难题。
在定日县定日中学,1300余名师生的用水只能靠槽罐车运,每天的水量无法满足,水的硬度也不够。
上海援藏小组拨了100万元专项资金,打通了一口百米深井,通水那天,孩子们开心极了。初三学生次仁南卓说:“以前的水浑浊得厉害,现在的水好清澈!”
【记者手记】
停水、断电。住在萨迦、定日等县,这样的状况几乎每天发生。援藏干部们几乎一个月才能下到海拔稍低的日喀则,洗一次澡、理一次发。
血压高、尿酸高、骨质疏松、心脏肥大,成了援藏干部的“通病”。离开家庭,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却不在孩子身边,这又是干部们的“心病”。但是,看到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对上海援藏干部留下好的口碑,又成了大伙儿最大的欣慰。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