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快捷 便利 发展

首页 > 交通频道 > 交通要闻

守护在海拔4658米的“奇路卫士”

麦正伟 陆文凯    发布时间: 2015-01-29 08:25:00    来源: 西藏日报

连绵的雪山,奔腾的江河,飞舞的经幡……

耸立的营房,鲜红的国旗,舞动的铁锹……

踏上雪域高原,探访雪域天路,一串串问号总在叩问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我们热泪盈眶?为什么我们激情澎湃?都说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顶是一方净土,都说雪域高原军人伟大,为什么?

无私奉献,热血忠诚铸就高原军魂

初到武警交通二支队四中队,记者被告知“走路要慢,说话要慢,吃饭要慢,凡事慢三拍”。为啥?因为四中队是全支队驻地海拔最高的中队,因此不能剧烈运动。

然而,当记者走进警营,感受到的却是广大官兵忠诚履职的匆匆脚步。

多年来,四中队官兵常年奋战在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上,站在山顶,冰川雪原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西部大开发的“种子”正搭乘着天路“铁龙”快速萌芽……

有人说,能够坚守高原,躺着也是奉献。可驻守在海拔4658米处的四中队官兵不这么看,他们更爱说:“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

守护在海拔4658米的“奇路卫士”,为了保证这段国防要道的畅通,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背着沉重的工具和干粮奋战在悬崖峭壁上,风雪、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大雪封山的季节,官兵们的日常作息也发生着变化,机车被冻得不能运转,水电不能正常供应。官兵们冒着零下30℃的严寒,到海拔4685米的雪山之巅,像冬天的兔子出来觅食一样,将雪地里刨出来的干柴背回来做饭。

坚守的动力从哪儿来?登上业拉山顶,答案一目了然,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交通铁军。”短短的话语让我们感到,奉献就在身边。

把奉献当作习惯,把牺牲当成归宿

在四中队驻地,一颗颗高大的乔木树围盈尺,枝干沧桑,仿佛在诉说着一代代交通官兵驻守高原的传奇。中队驻扎在藏东高原,担负着川藏线100公里的养护施工任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创造了此路段全年通车的奇迹,一有塌方、泥石流灾害,中队均在第一时间出动官兵和机械抢通。每当一辆辆汽车平安进入素有天险之称的“九十九道回头弯”时,过往的司乘人员总能听到官兵们响亮的口号:“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高原”。

采访期间,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姓黄的班长,一天接到数条同样的短信:“爱人难产,速归!”当时部队正在养护大干期间,时间紧、任务重,休假人员都还没有归队,中队在位人员少。当他狠心拒绝时,千里之外的妻子已被送进手术室,医生边抢救边责备:“谁是她的丈夫?太不像话了”,妻子忍着剧痛为他辩解:“医生,请不要骂他,他在西藏当兵……”一句话,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从严治训,锻造国家应急救援队伍

近年来,经过四中队党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从严治训,在日常训练中锻炼摔打队伍,官兵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业拉山,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年冰冻期超过260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多年来,四中队官兵以老一代“筑路人”为榜样,圆满完成各项抢险保通任务。

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国捐躯的烈士。每当春节、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中队都会组织官兵带上鲜花,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开展传承“老西藏精神”专题教育活动。

每当获得表扬时,官兵们总是诚恳地说:“与长眠在川藏线上的先烈相比,我们做得还不够!”

一个渴望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支渴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部队,总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片精神“高地”形成的强大“气场”,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前仆后继。

在工地吃午饭间隙,副中队长宋洪涛给大伙表演节目,自豪地唱起了工程兵版《月亮之上》:“我在仰望,雪山之上,有多少兄弟在整齐地轻唱,荣誉已被这汗水包围……”借歌抒情,记者从歌声中深深感到,这些常年与雪山为伍的官兵,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雪山。

原标题:守护在海拔4658米的“奇路卫士”

(责编:冯登宁)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