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快捷 便利 发展

首页 > 交通频道 > 交通要闻

唐古拉山兵站:半个世纪的鱼水情

常川 米玛 陈敬 卢明文    发布时间: 2014-10-29 10:17:00    来源: 西藏日报

  1992年,12岁的才仁旺堆跟着哥哥来到雁石坪公路养护段9工区,相隔100多米的唐古拉山兵站,就是他的乐园。“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我们七八个孩子天天去兵站玩,能吃上苹果和麦乳精是大家最高兴的事。”

  22年后的今天,才仁旺堆已是雁石坪养护段9工区区长,唐古拉山兵站已经成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和邻居。

  海拔490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距离青藏公路的制高点——唐古拉山口只有19公里,在坦荡如砥的山顶平原上,一段军民鱼水情延续了数十年。

  “附近没有水源,我们平时的生活用水都要去25公里外的布曲河大桥取,还好兵站的战士们每周帮我们拉一次水,解决了工区的用水难题。”才仁旺堆告诉记者,夏天,工区道路养护任务重,腾不出车辆取水;冬天,去河边取冰,但由于气温太低,工区的小型农用车无法发动,还是得靠兵站派车帮忙取水,“这么多年多亏了他们。”

  说起这些事,现任唐古拉山兵站站长曹绍军说,这是他们的义务,更是责无旁贷的事。曹绍军入伍19年,一直驻守在青藏公路沿线,对沿线群众工作和生活的艰苦深有体会。他说,唐古拉山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在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天路”上,兵站的官兵不仅要展示当代军人的风采,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曹绍军告诉记者,唐古拉山兵站建成已有半个世纪,与9工区结为共建单位也有25年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每年四、五月份的运输高峰期,转运任务很重。忙不过来时,工区的职工就帮我们打扫卫生,洗床单和被套。”曹绍军说,工区的养路工人还经常从草场上拉回羊粪,帮兵站的温室增加肥料。

  平日里,唐古拉山兵站和9工区是相互帮助的好邻居;在困难面前,兵站与9工区则是青藏公路上并肩战斗的好战友。1997年7月,一场连续多日的大雨让河水暴涨,七里河大桥两侧40米的挡水墙被冲散了一半,情况危急。“如果大桥一旦被冲毁,青藏公路就断了,修好桥至少得一周,到时候不知得堵多少车辆!”才仁旺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眼看着洪水即将威胁到七里河大桥的安全,工区职工和唐古拉山兵站的战士们不顾安危,跳进河水中用沙袋筑堤,连续奋战了一天一夜,终于将挡水墙重新加固,确保了青藏公路的安全畅通。

  2004年12月,遮天蔽日的暴风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半米深的积雪中,400多辆车被困在零下30多度的唐古拉山。面对突发的灾情,唐古拉山兵站的官兵和9工区的职工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救援,将被困的司乘人员分别安置在工区和兵站,同时积极清理道路积雪,最终使青藏公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通车。

  9工区退休职工尼玛次仁患青光眼已经多年,并常常头疼发烧。得知这一情况后,唐古拉山兵站的医生坚持每周过来为他看病送药。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尼玛次仁说他熟悉军人那特有的脚步声。平时,养路工人得了感冒发烧等小毛病都来兵站医务室看病,无论打点滴还是拿药,医务室从来不收费。

  仝永涛是唐古拉山兵站的医生,也是近百公里范围内仅有的几名医生之一。来到兵站不过两年时间,他却多次深入农牧区巡诊。去年,他听工区职工说安多县措龙乡一村的一位牧民患病多年却一直被耽搁,便专程坐了4个多小时的车赶去问诊,并把随身携带的一箱常用药品留在了当地。

除了给道班工人和牧民群众看病,救助青藏公路上身体不适的游客和司机,也是仝永涛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说:“这里海拔太高,很多人来了都会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夏天旅游旺季期间,平均每天有3—5个人到兵站求助,我们就让他们吸点氧,休息下再走。”

  今年24岁的仝永涛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荒凉的唐古拉,仝永涛并不后悔。他笑着说,唐古拉的生活简单到极致,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青藏公路上,人的需求变得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纯粹,对自己而言这是一条寻找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之路。

  原标题:唐古拉山兵站:半个世纪的鱼水情

(责编:冯登宁)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