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藏语“高山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这些古老的名称,并非一味地夸张。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氧气含量只有地平面的一半左右,来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面临缺氧的困扰。
唐古拉山雄壮瑰奇,这是从观光者的角度给出的描述。如今的唐古拉山口,几乎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游客们拍照的身影。“这么高的海拔,居然还有手机信号。我刚把自己的留影传到微信上去,立刻就有很多人点赞。”来自四川的自驾游爱好者童华杰告诉记者。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对于西藏,唐古拉的峻拔和艰险在过去的岁月中,曾经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穿越它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一些在别的地方看似简单的设施建设,在这里却变得如同登天。
“然而就在60年间,有5条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天路’成功地穿越了险峻的阻隔,将西藏和祖国内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确实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事情。”青藏公路分局党委书记赵伟文如是说。这5条“天路”同时也被形容成5大“动脉”。“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公路、油路、光缆、电路和铁路,它们保证了西藏这块遥远偏僻的土地能够接受到充足的资源供应,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
一切都是从我们脚下这条青藏公路开始的。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为其余设施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公路的修建却是最苦最险的。在青藏线出现之前,向西藏运送200万斤粮食,“牺牲”了4000峰骆驼。1953年的春天,西藏军民吃粮告急,3万进藏部队的处境十分困难,粮食问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稳脚跟的关键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将军和解放军将士们开始了修筑青藏线的壮举。仅仅一年以后,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唐古拉山口至今立有为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用以缅怀上千名为修路而牺牲的英灵。”赵伟文介绍说。
公路通了之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能源问题。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和平向记者介绍说:“当时西藏每年需要的大量燃料油,全靠汽车往返数千里运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修通格拉输油管线,能从根本上解决燃料油运输难和耗费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