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西藏电影:影像历史谱写真实西藏
 
   发布时间:2013-07-07 07:3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综合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有着博大的藏族文化。西藏电影以其空间特征为主要标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藏的历史变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境况。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电影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本文将追溯西藏电影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期为认识西藏电影传播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西藏电影的“十七年”初创时期(1949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前,月明影片公司拍摄了《神秘的西藏》(1935年)与大型新闻纪录片《黄专使奉令入藏致祭达赖喇嘛》(1935年),可以说这是较早的西藏影像作品。1951年5月,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陈景华、傅电军、王云才在兰州和部队的五位同志组成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电影教育工作队,随军进藏,成为西藏人民电影事业的起点。此后,西藏人民才看上了电影,以西藏为题材的西藏电影作品也开始出现。

电影《金银滩》 图片来自:豆瓣
电影《金银滩》 图片来自:豆瓣

  西藏电影开始出现于“十七年”时期。其中,《金银滩》(1958年)是国内藏族题材电影的发轫之作,而《农奴》(1963年)是国庆15周年的献礼片。这一阶段,中国电影在性质上从“娱乐、教化、启蒙等多种功能的混合转向了以政治功能为主体;在传播上,从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流行文化转变为面向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文化”。

  “十七年”时期,西藏电影的内容与风格受到当时电影体制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表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首先,内容上注重对西藏历史的重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西藏电影“为政治服务”,重现了西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农奴》中的强巴遭受了土司、贵族、反动喇嘛惨无人道的残酷迫害,直到“金珠玛米”来到西藏,带领人民推翻万恶的农奴制,强巴才有表达的机会和权利。该片深刻揭露了旧西藏农奴制的野蛮、残酷,表达了西藏农奴在获得解放后的喜悦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的主题。其次,形式上注重对西藏风土人情的展示。

  《金银滩》呈现了青海湖畔金滩、银滩的实地风貌,营造了人物生活的背景和矛盾斗争发展的自然环境。《农奴》展示了旧西藏、旧拉萨的面貌,农奴、贵族的生活习俗、生产场景以及旧西藏的宗教活动、民族服饰与风土人情等,形成西藏电影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表征。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