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农奴》:引发少数民族影像叙事话语转变的思考
 
刘大先   发布时间:2013-06-15 07:3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1964年10月1日前夕,《农奴》作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献礼片隆重上映,在全国轰动一时。如今,这部再现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底层藏民悲惨生活的电影,已经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在西藏拍摄的故事片,同时也是第一部由藏族演员主演的电影。

《农奴》宣传海报
《农奴》宣传海报

  《农奴》以静穆深沉的史诗感讲述了农奴强巴怎样在旧西藏成为哑巴又怎样在新西藏开口说话的曲折故事。如果我们记得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那句被赛义德化用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所表述”,那么我们可以说,农奴强巴在旧西藏失语成为哑巴,他的表达权利被掠夺了;而在新中国开口说话,则是他重新获得了自我表述的权利。这个言说能力的丧失与获得的过程,隐喻了旧西藏的寂灭与涅槃。

  《农奴》作为政治指向性与民族风情的产物,由于制作者的意识形态代言人的文化身份,它的叙述者并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我表达,而是主导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的再构建,它通过形象化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少数民族被意识形态同一性所建构的文化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化领导权实施的力度与效应。强巴在兰朵的照料下,满怀敬仰发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今日看来可能不合常理,却典型性地反映了当时的话语特征:早先的农奴在西藏是沉默的大多数,而解放后,他们成了可以发出自己呼声的新中国公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