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拉萨河纪行]其玛卡的传承:悠久年月 活色生香
时间: 2013-09-12      陈敬 米玛 马晓燕 阿孜古丽 沈安永 向代文      来源: 西藏日报

  原标题:其玛卡的传承:悠久年月 活色生香

其玛卡村的藏戏队在表演节目 记者 唐斌 摄
其玛卡村的藏戏队在表演节目。唐斌 摄

  村落特点:

  其玛卡意为“外面的地方”,该村位于拉萨河流域的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村落。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产生了规律而稳定的生活时间表,从而为民间艺术的落地生根创造了良好环境,这是一个艺术氛围天生浓郁的村落。

  一个温暖的下午,其玛卡村的生活同拉萨河流域的任何一个村子一样,或者说,同这条河流本身一样,缓缓流淌,波澜不惊。一个老爷子坐在村头的柳树下,一手捻着纺锤,一手转着经筒。那两样东西分别沿水平和垂直的方向匀速旋转着。这是一项颇为困难的技艺,不是心态端和的高手万万做不到。

  这时,村东头传来的急促锣鼓声打破了这种宁静,老人站起身来向有动静的地方慢慢走去。包括我们这些外来的探访者都知道,这是要唱大戏了。

  藏戏是一个学术上笼统的称谓,用以标识这种在雪域高原流传上千年的独特戏种。而对于其玛卡村里的百姓来说,藏戏远远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艺表演形式,更是村庄“生命”的一部分。藏戏队的杰布老人说,这个村子有长达八百多年的藏戏表演历史。

  其玛卡村的藏戏班子叫做尼巴拉姆,1959年的时候改名叫做尼巴藏戏团。但是笔者仍然愿意用班子来称呼它。因为班子的组成完全靠村民自觉自愿,同时技艺的承继又是靠个人之间的师徒相授,与现代建制的艺术团事实上是有区别的。然而正是依仗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尼巴藏戏以一种村民群体记忆的形式得以流传,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艺术风貌,领班杰布老人今年72岁,说话时中气很足,目光也依然灵动,一看就是常年表演打下的底子。尼巴藏戏如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支藏戏传承分支。杰布老人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随便抓一个出来都能告诉你尼巴拉姆的师承谱系。当年一位直贡梯寺的高僧仁增曲扎为了弘扬佛法,将《特巴丹巴》的故事改编成戏曲传到这里。直到如今,尼巴藏戏的很多表现形式和服饰特点还可以从直贡梯寺找到根源。杰布老人告诉记者,尼巴拉姆传到如今能说出来的已经是第六代。自己是从师父罗杰那里继承下来的。现在班子成员有33人,最小的平措卓嘎只有19岁。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