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幸福“穿”越 一路欢歌
时间: 2012-07-04      王立      来源: 西藏日报

  坐在眼前的遵珠穿着笔挺的夹克和西裤,皮鞋锃亮,精神抖擞,一点都看不出来他已经72岁高龄了。遵珠一脸骄傲地说,身上的夹克是自己的儿子在拉萨百货大楼给他买的。

  拉萨百货大楼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拉萨百货公司,那时侯,遵珠那一辈的人都管拉萨百货公司叫“大礼堂”,可以想象“拉百”对遵珠来说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及。如今,遵珠也把“大礼堂”里出售的衣服穿在了身上,“这在解放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旧衣补了又补

  现居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洛欧村的遵珠出生在旧西藏的农奴家庭。遵珠的父母都是干粗活的,所以只有一口饭吃,没有工钱。每年,农奴主会给农奴们发一点氆氇,但还不够做一套衣服。在农奴家庭里,孩子穿父母的旧衣,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旧衣,简直是司空见惯。遵珠说:“春夏秋冬都穿同一件衣服,一件衣服至少要穿3、4年,通常都是补了又补,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已经很不错了。”

  和平解放以前,拉萨的八廓街已经有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商人在贩卖一些舶来品。澳洲的羊毛尼、印度的丝绸……遵珠至今说起来,眼中还掠过当时的那种羡慕之情。那时侯,八廓街被贵族掌管着,那些华丽的衣料也不属于普通百姓,遵珠只能远远观望。

  从“三年一件”到“一年三件”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内地的国产衣料就大量的被运进西藏,“那些料子都特别好,关键是价格合理,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遵珠说,解放后,西藏的各种物资开始丰富起来,国货的价格也比较便宜。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我们每人每年有15尺的衣料配额,小孩也一样,平均算下来,每人每年可以做3、4套衣服,条件已经很好了。”遵珠说,那时候各乡各县的百姓都到城里的缝纫合作社定做衣服,因为大家都感念“金珠玛米”的恩情,所以军装样式的中山装是当时男士最喜欢的样式,那个年代几乎每个男人都至少有一套中山装,传统女性还是会穿着“邦典”。

  衣饰选择越来越多

  遵珠家子孙满堂,最小的孙子也已经念小学3年级了。前几年,遵珠和老伴还常常在朵森格路给小孙子买童装,从去年开始,小孙子要求自己做主了。“他说我们买的款式他不喜欢,跟不上时代,我们就让他自己挑。”遵珠笑着说。

  遵珠还说,他的子女们只有在传统节日才会穿藏装,平时都穿体恤、衬衫、西装等,既方便做事又时尚,只有老伴比较传统,还是穿藏装。

  遵珠还告诉记者,他的好几个孙子都成了“网购一族”。“他们都在网上买衣服,说款式多、又好看又便宜,还送货上门。”不过,遵珠还是觉得网购属于年轻人的事,他自己逛得最多的还是八廓街。自从拉萨市的新公交全面上线后,公交从市区的各个街道都通到了遵珠家门口,遵珠和老伴常常进城逛逛街。“现在的新款服装太多,我们都挑花眼了。”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