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多吉站在青藏公路旧桥上。青藏公路改线后,这座桥成为达瓦多吉和乡亲们的“专属”桥梁。常川 摄
1988年,18岁的达瓦多吉开着车,从家乡当雄县出发,第一次踏上青藏公路,前往尼玛县驮运盐巴。手握方向盘,奔驰在青藏公路上的感觉,让他终生难忘。
“因为家就在青藏公路边上,从小看着来来往往的汽车,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坐进驾驶室,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汽车驾驶员。”达瓦多吉说。
很小的时候,达瓦多吉就对从家门口经过的汽车充满了向往,经常与玩伴站在路边跟车上的司机挥手打招呼,一任车辆过处灰尘蔽日遮天。伙伴们还时常结伴跑去看停在村对面道班里的汽车,那些开往拉萨或是格尔木、柳园的汽车,上面装满了成捆的布匹和一箱箱暖瓶等日用品。
达瓦多吉的家,在当雄县当曲卡镇曲当村,这是青藏公路边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村落,当曲河沿着公路静静向东流淌着。
17岁那年,达瓦多吉的“汽车梦”终于实现了。家里东拼西凑了900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解放牌”卡车。“坐在驾驶室里,手握方向盘,那感觉真是太棒了!”达瓦多吉回忆道。
从此,手握方向盘的达瓦多吉,沿着青藏公路,画出一条条精彩的人生轨迹。
两年后,“解放牌”换成了东风车,达瓦多吉的人生半径再次扩大: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到西藏山南、日喀则、阿里,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只要有人包车,再远的地方我都会去。”达瓦多吉说。
“那时候路没有现在好,车子比现在差远了,没有好的驾驶技术,真不敢上路呢!”达瓦多吉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说,为了学习驾驶技术,自己没少挨师傅的训斥。
达瓦多吉学习驾驶技术不仅靠师傅教,村子对面的道班也是他学习的地方。
“道班门口经常有车子停着,而且一般都会打开引擎盖检查、维修,那正是学习、讨教的好机会。”达瓦多吉说。
生活在青藏公路边的达瓦多吉与村庄对面的道班颇有“渊源”:从小他在这里玩耍,长大后这是他学技术的地方,最终他还把家安在了这里。
1999年,跑了十多年运输的“包车司机”达瓦多吉,已经是村里的“万元户”了。因为青藏公路改造升级,原来的一个个道班,合并成了大工区,他家对面的道班也在合并之列。
手里有了钱,又跟道班稔熟的达瓦多吉把道班的地皮连同房屋买了下来,经过多次改建,气派的宅院,在青藏公路边上落成了。
达瓦多吉靠着勤奋肯干,日子越过越好。2006年,他又抓住了人生的又一机遇——青藏铁路开建。
当时,县里和村上鼓励群众积极出工参与青藏铁路建设。但是大多数村民只是简单投劳,虽然收入不太多,但没有任何风险。只有达瓦多吉与众不同,他把原来的东风车卖掉,又贷款20万元,买了一辆大型运料车,参与到青藏铁路沙土运输队伍中。“只要不怕辛苦,每月都有五六万元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算是真正上了一个台阶。”达瓦多吉兴奋地说。
从向往汽车到“包车司机”,现在的达瓦多吉已经是当雄县当曲卡镇曲当村“曲登玛布建筑合作社”的领头人。在我们采访的当天,他刚从纳木错景区的一处工地上赶回来。开着一辆白色丰田越野车,看上去风尘仆仆,又踌躇满志。
“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乡村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等是我们合作社的主攻项目。”显然,“包车司机”达瓦多吉已经看到了另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离达瓦多吉家不远,就有一处合作社承包的小型桥梁建设工地。从焊接钢筋到浇注水泥,所有的技术活都由当地人来完成。
“都是跟汉族师傅学的,现在我们都可以独立操作啦!”达瓦多吉已经把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带到了合作社。
作为曲当村的“首富”,达瓦多吉不仅组织村民组建了“曲登玛布建筑合作社”,他的乐善好施也是非常出名的,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或是谁家有了困难,亦或是村集体的某个项目资金周转不开时,他总是慷慨解囊。
“我能有今天也得到过大家的帮忙,现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一些,也是应该的。”达瓦多吉说。
站在青藏公路旧桥上,背后是青藏公路改建后的新桥和他家绿意盎然的前院,达瓦多吉对未来充满信心。
原标题:达瓦多吉:梦想从向往汽车开始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