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拉萨,寒意逐渐消退,阵阵暖意不时袭来。沐浴着暖阳,记者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吉日社区居民丹增的家里。丹增的家位于一座大院之中,房子不大,但足够丹增一人居住,家里被收拾得整洁干净。
在丹增一两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幸亏有亲戚的抚养,他才得以生存下来。七八岁的时候,他只身一人来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暂时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12岁之后,丹增又离开了扎什伦布寺,过着飘忽不定的生活……
从流浪儿到国家工人
“那个时候,我没有地方可去,就到处流浪。那时的生活真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就发愁去哪里睡觉。”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丹增感慨地说道。
20岁的时候,丹增流浪到江孜打工,维持基本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时候,丹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那时西藏刚刚和平解放,有工作队在当地举办教育学习班,教习文化知识。工作队中正好有丹增的老乡,在老乡的指引下,丹增找到了一份修路的工作。
“当时太高兴了,以后再也不用流浪。那时,我每个月有25.5元的工资,除去15元的伙食费,还能剩下一些钱。这些钱足够我去外面买一些吃的东西,感觉日子过得太幸福了!”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感受,丹增激动不已。
参加工作之后,丹增干劲十足。盖房子、修公路,他都冲在最前面,抢着干最累最脏的活儿。丹增努力工作的态度深受领导赏识,他如愿以偿地转为正式职工。此后,丹增调至林芝地区八一镇公路养护队,一干就是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