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队长旦增欧珠的带领下,队员们迈向布达拉宫。 记者 韩俊杰 摄
当太阳爬上圣城拉萨的东山,跨越千年的布达拉宫便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早上8点,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4名官兵在大队长旦增欧珠的带领下从后山阔步前行,为布达拉宫送去又一天的平安。在他们的执着和坚守下,布达拉宫这座饱经风雨沧桑的瑰宝已连续27年与平安相伴。
日前,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这份荣誉实至名归,这个称号当之无愧。透过布达拉宫消防大队荣誉室里那一面面锦旗和一块块奖章,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守卫在圣宫之巅的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全体官兵们高耸入云的责任感,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之努力。
守护:靠技防更靠人防
布达拉宫,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宫殿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藏汉文化的交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历经千年的修建、维修和改造,布达拉宫始有今日之规模,其中的文物典籍、佛像壁画、黄金玉石数不胜数,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令人叹为观止。
布达拉宫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建筑,大量采用采用斗拱、椽子木、白马草等可燃材料,经幡、哈达遍布其间,建筑耐火等级很低;2000多间房屋回环曲折,结构复杂,且通道多为仅容一两个人通过的木质楼梯;里面的酥油灯、香炉则是显而易见的明火,这使得布达拉宫时时处于火灾的威胁之下。
1984年6月17日,一场由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发生在布达拉宫的强巴佛殿。“接到火灾报警后,我赶紧跑到火灾现场,但还是晚了,大火已经在猛烈燃烧。”提起那场火灾,当年曾参与灭火救援的琼达心有余悸。他说,由于灭火设施不足,人手又少,只能动员附近的100多户居民参与灭火。于是,干部群众端着脸盆、提着水桶从拉萨河中取水,在布达拉宫的“之”字型阶梯上开始了灭火接力。最终,火被扑灭了,但强巴佛殿的损失也让人痛心不已。
次日,一个消防班就正式进驻布达拉宫,开始了至今27年的守护之旅。灭火器、水枪等灭火器材陆续配置,长达万米的电线也被绝缘管包裹的严严实实,电子监控设备和感温、感烟系统先后安装到位,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火情。
防火技术员祝晓手中的监测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是一种智能型光电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能快捷、准确地检测出烟雾浓度和温度高低,做出是否给出报警信号的决策。”祝晓拿着检测器对准地面时,温度显示为8°C。
先进的灭火装置陆续应用在布达拉宫,但消防大队官兵们却不敢掉以轻心。“布宫的防火措施是人防和技防的结合,但以人防为主,每个防控点都有专人执勤,一旦发现火情保证能第一时间扑救”。大队长旦增欧珠说,即便有先进的灭火设施,但他们的原则是“不使用”。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