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松:西藏变迁的“活化石”
马静   发布时间:2015-04-08 10:58:00   来源:西藏日报

  走进克松居委会,没有昔日农村的脏、乱、差,只见一栋栋整洁而又富有民族气息的农家小院,明亮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规范的停车场……

  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原克松村),一个拥有众多称呼的地方,“农奴村”,“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牧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历史的见证者”,“红色土地”,“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每一个称呼,都是克松居委会对每段历史的深刻刻画。

  民主改革前,克松为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溪卡(庄园),即所谓的“克松溪卡”。这里半数以上的人被迫在农奴主庄园求生。在承担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税收和劳役的同时,堆穷(小户)和朗生(农奴)需要向索朗庄园和山下的寺庙无偿提供实物和劳役。“三座大山”的沉重压制,在全西藏人口最密集、历史最悠久的雅砻河谷,也是最严苛、最沉重的。

  今年73岁的拉珠,儿时的记忆只剩下光脚、补丁衣服、饥饿及农奴主的皮鞭。拉珠回忆说:“以前,我们要无偿地应付奴隶主的差役,而奴隶主养的狗、马吃得都要比奴隶还好。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生死不由自己,我们只是农奴主眼中‘会说话的牲畜’。”

  据已70多岁的洛桑曲达说,曾先后亲眼看到多人被农奴主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被农奴主打死的。旧西藏,在路上遇到农奴主时不行礼(摘帽、鞠躬、吐舌)而绑在柱子上的、挖眼的、打死的也见过。农奴一天只能吃5两糌粑,与牛羊和狗同住。

  1959年6月6日下午,工作组召开全庄园农奴大会,选举农协筹委会委员。人群分成三堆,开始讨论。一个络腮胡子、脸上的皱纹成了小壕沟的老人从草地上站起来。一看就知道,这老人虽然在饥寒中度过了将近一生,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他说道:“诸位邻居亲戚们,今天是我们祖祖辈辈第一次自由地做人,头一遭由我们自己挑选人,挑选出来的人不是压迫我们,不是打我们、骂我们,而是领着我们翻身的人。我们要翻身,要自由,过好日子,就要选这样的人。我们都刚从昏睡中醒来,需要共产党和我们挑选的人用手牵着我们走路……”

  最后,尼玛次仁、基嘉、乌金、多吉、阿旺等站在圈中桌子前面,他们额上、鼻子上都出了汗,眼睛放出喜悦的光芒。围着他们的人们把手高高举起来了。这是一双双被人支配的手,这一天第一次自由地举了起来,在这个庄园面前,过了第一次民主生活。

  1959年7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的443个农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分得1696亩祖祖辈辈所盼望的土地。12月2日,克松发展5名党员,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在高原大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在历史的见证下,克松摧毁农奴制经济,烧毁地契,分配土地,分配生产工具,发展第一批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团组织,“三反双改运动”。在那个激流汹涌的年代,克松始终在潮头浪尖。

  现已80多岁的次仁卓玛,是克松村最早一批入党的妇女,已有40多年的党龄。虽说年龄大了,但她每天都要亲自擦拭领袖像。早年给农奴主家放牧,吃尽苦头,在民主改革后,获得新生的次仁卓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新社会各项活动。

  2011年7月9日,在淅沥的夏雨中,被麦田围拢的克松喜气洋洋,“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克松居委会被命名为“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克松50多年来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是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是西藏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克松居委会博物馆里,一张张旧照片真切地讲述着克松的历史,记录着农奴们的悲惨生活,揭示着旧西藏社会制度的残忍与落后……

  每年,克松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会迎来大量参观人员。不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学生,抑或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一一参观新旧西藏对比图片展览。这其中既有旧西藏农奴制的种种罪恶和农奴们悲惨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有民主改革后农奴们第一次翻身做主人的欢天喜地;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党的特殊政策带给西藏农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又有克松普通农牧民家庭细腻丰富的生活画卷,讲述克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3年,山南地区决定将克松打造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克松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项目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民房改造208户,新建民房8户,民主大道、广场以及综合活动中心、篮球场、公共厕所、公共庭院绿化、停车场和牛圈等建设,项目投资达3988.4万元。产业发展方面,有豌豆粉条加工厂、养猪场、大棚蔬菜……

  村中气派的柏油路,路旁漂亮整齐的藏式民居,悠闲享受午后阳光的老人,无忧无虑嬉戏的孩童……一切都告诉着50年来克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克松人走过了黑暗,走过了落后,走过了贫穷,也走出了封闭。如今,昔日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正谱写着文明生态新篇章,正向红色、绿色交织的小康之路迈进。

  原标题:克松:西藏变迁的“活化石”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