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平原上一座粮仓的崛起
向远湛   发布时间:2012-11-15 14:17:00   来源:西藏商报


上世纪60年代的澎波农场。(资料图片)

  现在的林周县被誉为拉萨的粮仓,这个距离拉萨60多公里的农业大县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而据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拉巴旺堆介绍,解放前,这里的土地全部都是卵石与杂草丛生的荒地。那么又是从何时开始,这块荒地变成了良田呢?

  这一切都得从澎波农场开始说起。

  澎波农场的“支青”

  十八军进藏后,掀起了建设新西藏的热潮,官兵们纷纷挽起了军装的袖子,拿着锄头开始了开垦农田的生活。捡起卵石、清除杂草,年复一年,一个个山头、一块块荒地开始变成可耕种的农田。随后,“支青”们也陆陆续续奔赴边疆,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之上。

  其实他们有一个别于普通知青的名字——“支青”,不是“知识青年下乡”,而是“支边青年”。

  说起这些“支青”们,现任拉萨师范高等学校的拉巴旺堆校长,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们对我的影响、对现在林周地区农牧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让我一生受益无穷。我相信还在老家的乡亲们,也是如此认为。”

  这位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校长,出生于澎波河畔,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父亲是澎波农场负责生活物资运输的职工。在澎波农场,旺堆校长度过了人生最开始的22年时光。

  13岁以前,旺堆校长和他的母亲及弟弟妹妹们,一起完成农场额定每家每户的工分任务。特别是秋收时候,早上天不亮就带着干粮出门,一直在田地里劳作到洒满星光。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