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巴渔村:孤独的牛皮船舞
哑河   发布时间:2012-11-14 15:10:00   来源:《新产经》

  俊巴渔村,曾是西藏自治区乃至青藏高原仅有的一个世代以打渔为生的村落(“俊巴”藏语原发音“增巴”,意为“捕手”或“捕鱼者”)。该村位于西藏拉萨曲水县境内,坐落在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交汇北岸。藏族人普遍不吃鱼,这与藏族的信仰有关。在藏族人心里,水中的鱼儿是仅次于天上的鸟儿的神灵,可将人们的灵魂带回天堂。所以俊巴渔村的存在在藏区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传说古时候俊巴渔村恰好处在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的交汇处,由于汇聚了一江一河的天地灵气,这里的鱼繁殖速度非常快,快到河里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鱼。无奈之下,许多鱼便生出翅膀飞到天上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渐渐地,把太阳和月亮都遮盖住了,而地上的万物生灵因为得不到日月精华的普照和滋润,开始慢慢死去。这时,佛祖释迦牟尼见到此景,极为愤怒,立马下旨,命令一位守护在俊巴村境内“白玛拉措”叫“巴莱增巴”的圣人(神的化身)带领俊巴人一道去消灭这些长出翅膀的鱼,激战九天九夜,终于凯旋而归,当天他们吃鱼喝酒庆祝。这里的万物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因为得到了佛祖的授意,俊巴渔村的村民捕鱼和吃鱼的习俗也就流传至今。

  传说归传说,其实俊巴渔村真正形成的原因,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历史上,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没有牧场,人口众多;在旧社会,村民没有收入来源,还要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打渔曾是唯一的生存方式。牛皮船不但用来捕鱼,也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变得便利,同时,随着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生长指标与高捕捞量的矛盾等问题,拉萨河鱼量剧减,加上藏传佛教的影响,村民渐渐转向农牧业、手工业与旅游业“三驾马车”,渐远渔业,但所有关于捕鱼的风俗都流传了下来。

  小小的牛皮船,曾是俊巴村人的打渔、运输工具和劳动之余娱乐的道具。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找到牛皮船的早期身影。如今,牛皮船和牛皮船舞已成为俊巴村旅游开发的热点。近日,笔者专程赴俊巴村,采访牛皮船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扎桑老人。 

  一见面,扎桑老人就拿出证书,由文化部于2009年颁发,里面写着:“命名扎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孜代表性传承人。”老人今年75岁,身材显消瘦,脸部和手部,黝黑的皮肤上沧桑刻画着纵横,动作较灵活,与其年纪不大相称,声音洪亮,笑容明快。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