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以爱之名服务少数民族群众
王珍   发布时间:2011-11-08 17:03: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年玉树地震后,爱德基金会立刻赶往灾区援助,孩子们喝到捐赠的牛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爱德基金会供图

  成立于1985年的爱德基金会,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丁光训等知名人士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民间团体。20多年来,爱德致力于在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项目,积极发挥宗教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999年、2009年爱德基金会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称号。

  扶贫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

  76岁的土家族老人向世齐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红星村人。过去,他是村里的能人,一天能砍几百斤柴。几年前,爱德在村里动员村民建沼气时,他还不以为然。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2010年,他终于接受爱德的资助,建起了自己的沼气池。“沼气池不仅卫生方便,省柴省力,更重要的是,山上的树木可以保存下来了。”向世齐说。

  总部设在江苏省南京市的爱德基金会,主要服务对象却在江苏省外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爱德的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我们在西部地区考察时发现,大多数贫困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爱德使扶贫和民族工作实现了有机结合。”

  自2006年以来,爱德在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的36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着力在社区发展、生态保护、能力培训和灾害管理方面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在确定项目时,我们优先选择少数民族群众亟需解决的饮水、医疗、教育、农民增收等问题入手,资助山区贫困学校重建校舍、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培训乡村医生、建立村卫生室、开展地方病防治,以科技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丘仲辉说。

  针对我国西南、西北民族地区严重石漠化、沙漠化和荒漠化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爱德在青海、甘肃、西藏等地推出了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累计发放农村户用太阳灶2.3万台、建沼气池1580座;在内蒙古、广西、贵州等地实施了草原管理、有机农业技术推广等多个环境保护项目,改良和建设人工草场3万亩、沙棘和柠条防护林3.08万亩、有机鸡养殖50万羽、推广有机马铃薯2万亩。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爱德第一时间组成了救援队赶赴现场,爱德秘书长助理、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何文在16日凌晨就抵达了玉树县结古镇,开展紧急救援。一个星期后,青海省科协科普队工作人员殷才让见到何文时,“一时愣住了:他皮肤黝黑,头发蓬乱,满脸胡茬,仿佛苍老了10岁”。由于长时间在高原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加上高原反应、睡眠不足,何文的体能严重透支。在一个多月的紧急救援工作中,爱德先后组织22名员工和16名志愿者奔赴玉树,累计发放大米、方便面、矿泉水、棉大衣、棉被等11批救灾物资。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近年来,爱德几乎每年都要参与我国各地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等灾害管理,尤其是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较弱的地区提供有力的援助。”丘仲辉说。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