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鹰笛声——藏北牧民新的“迁徙”
赵书彬 崔士鑫 张晓明 谢伟 高启龙 发布时间:2011-11-07 17:23: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走出牧区、在安多县城开设茶馆、藏餐馆、畜产品销售店等的角角(右)与他的妻子正在餐馆中为客人准备茶饮。崔士鑫 摄
草原苍茫,游牧历史留下的脚印已无处寻觅。安多卓给山下牛羊点点,依稀可见往昔的故事——
山再高也有垭口,水草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安多买玛部落的人们就穿越这些自然的通道,于唐古拉山南北的草场间游动,走过东南西北,走过春夏秋冬。
“夏天牧民都要回到那山脚下,娱乐、赛马、祭山、交税、交易,更有吹鹰笛的,好不热闹……”乌云遮住了卓给神山的面容。旺扎抬手一指,那山俨然是游牧民往来的地理坐标。
千年如此的韵律,习以为常。当鹰笛声远去,当游牧生活成为过往,时代的更迭给了牧民新的考量。
游牧这凝固的旋律
措玛是一个被称为“红湖”的地方,湖的颜色并非如此,而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裸露着深色的红。处于唐古拉山南麓、错那湖北岸,受大自然的厚爱,这一带水草尤其丰美。
每年藏历二三月间,牧民们就从唐古拉山以北的冬季游牧地出发,开始向这里迁徙。
措玛乡的聘用干部旺扎在这里已经生活了60多年。“那时我还小,父母骑着马,我们这些小孩有时被父母抱着,更小一点的婴儿有时还放在筐里,由牦牛驮着。”旺扎记忆中,离开冬季牧场前,要煨桑,到达新的宿营地时,要将刚熬好的第一道茶用勺子向天空撒三次。据说这茶是敬奉卓给神山的。这一趟迁徙往往需要3个月。
藏语中称牧民为“卓巴”。“卓”即荒原、旷野、牧场,“巴”即人。而藏北的牧民居荒原、旷野,“逐水草、事畜牧”,往往被称为“卓钦”或“卓那”,即纯粹的牧民。
“牲畜走到哪里,人跟随到哪里;人走到哪里,牲畜也被驱赶到哪里。”旺扎与所有的牧民一样,像一群候鸟冬来夏往,如果没有民主改革,这就成了他们凝固的旋律:从祖游牧到孙,从古游牧到今。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