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经6岁了!
近日,我们走进三江源头,亲身体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伟大实践,切身感受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亲耳聆听广大干部群众的江源心声。所到之处,我们分享的是惊喜,看到的是希望。
绿动三江源,“中华水塔”巍然屹立,母亲河水源远流长。
达日:黑土滩治理让我脱了贫
见到藏族村民达日是偶然中的巧合。
那天,我们从黄南州河南县出发到泽库县的途中,泽库县和日乡夏拉村50多岁的藏族村民达日,在公路边上准备骑摩托车去县里的草原站咨询饲草补播管护技术,随即采访了他。
他告诉我们,他家的草场有2000多亩,由于草场严重退化,三分之二不能有效利用,牲畜存栏一年比一年少。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场变成大片大片的黑土滩,让他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他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就像久旱时的一场“及时雨”,沐浴着草原,使他家的上千亩黑土滩得到有效治理。牧草在黑土滩又扎下了根,高了、密了、绿了,他家的牲畜由原来的30多头(只)发展到舍饲圈养牛羊200多头(只),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家里购买了摩托车,添置了新家具,全家五口人也各持一部手机,日子越过越好。
分享到生态保护成果的达日,从此更加爱护草场、热爱生态了。每年,他早早地从县上买到草籽,对自家退化的草场进行人工补播,不叫寸土草原荒芜;每月,他和全家人都要在草场里巡察一次鼠情,杜绝鼠害。
类似达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今,保护生态环境,爱护一草一木,向往绿色发展,已在三江源地区蔚然成风,遍地开花结果。杂多县扎青乡藏族群众纷纷给治理黑土滩的施工人员做酸奶、煮奶茶、送糌粑,达日县桑日麻乡留居草场的藏族群众自发的轮流守护着被治理过的黑土滩,黄南州麦秀林场附近的藏族群众为了森林防火的需要,舍近求远,烧水做饭不再用柴禾,用上了太阳能户用系统和太阳灶,一年节省开支2000多元。
生态保护为群众,群众守护绿草原。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治理黑土滩近200万亩,不仅使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涵养功能明显提高,而且把绿色发展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三江源地区,提高了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千家万户牧民群众从中收益。”青海省生态办、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如是说。
俄杰:再大的风雪灾害也不怕了
三江源地区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特别是严冬季节,风雪灾害就像悬在广大牧民群众心头上的一把尖刀。
“三江源建设养畜工程给我家建了一座120平方米的砖混大棚,又配置了60平方米的贮草棚。”玛沁县大武镇永完村藏族群众对我们说,有一年发生雪灾,他家冻死、饿死了50多头(只)牲畜,至今想起来心就发疼。现在好了,在圈窝子和一些草滩上种些鲜草,收割后贮存起来,冬天给牲畜补草补料,防止了牲畜掉膘。特别是严冬来临,雪灾突降,就让牲畜住进了建设养畜的大棚,抗寒补饲,平安越冬,再大的风雪灾害也不怕了。
“自从有了建设养畜大棚,严冬里风雪天牲畜就像进了温暖的家,无忧无虑,特别是仔畜的繁活率越来越高。我家原先仔畜的成活率不到60﹪,现在连续两年成活率都达到90﹪以上了。对于我们这些山沟沟里的牧民来说,少损失一头牲畜就多一份发展的希望。”班玛县江日堂乡三大队三小队村民桑杰一脸灿烂地说,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
推开同德县唐谷镇万科村藏族村民旦群加的家们,一股浓烈的蔬菜清香扑面而来。他正在暖棚摘菜,脸上挂满汗珠,见我们进来,双手与我们紧紧握在一起,“建设养畜大棚好,对我发展致富帮助可大了。”他说,春秋季节,他就在大棚里种下油菜、竹笋、黄瓜、西红柿等多种蔬菜,在解决了自家吃菜问题的同时,还拿出一部分出售和送给困难群众及五保户;冬季,他用大棚舍饲育肥,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
据统计,三江源建设养畜工程实施以来,累计为各族群众建立了28588 座养畜大棚,惠及到了千家万户,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