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故事多——阿里牧区采访见闻
温凯   发布时间:2011-10-26 17:48: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海拔高、地处偏远,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里的印象。然而,记者日前走进阿里革吉、改则两县牧区深处时,却发现这里的牧区和全区其他地方一样,呈现出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良好面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草原深处赞歌扬,道是今日好时光——这就是如今阿里牧区的真实写照。

  羌麦村的经合组织

  说起白玛才旺和羌麦村,在革吉县几乎无人不知。

  2002年,当白玛才旺来到盐湖乡羌麦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时,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群众经济债务却达200万元,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成为压在白玛才旺肩上重重的担子。有着经商务工经验的他很快瞄准了当地盐湖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举债13.8万元开办了盐湖乡盐厂,组织村党员对盐厂进行管理,招纳困难群众到厂里务工,仅5个月就还清了债务。

  从盐厂起步,羌麦村又逐步发展了采石厂、扶贫招待所、加油站和超市等4个经济合作组织,固定资产达到290万元,2010年,村里贫困户在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助下全部实现脱贫。

  采石厂是羌麦村最新发展的经济合作组织,在革吉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财政垫付100万元加上村民自筹13万元建成。记者走进采石厂时,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各种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工人们往来穿梭,各司其职,其中23岁的小伙子边巴正操控着打磨机进行石材加工,额头挂满了晶莹的汗珠。

  边巴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12名群众在采石厂工作,每天的工资70—90元,对于这份工作,他很喜欢。“村里人都知道,跟着村组织走,跟着白玛才旺走,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边巴微笑着说道,露出一口白牙。

  村民们也私下议论,如果白玛才旺不是带着全村群众,而是自己单干的话,早就成为大富翁了。对此,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带领群众致富。近几年来,我们是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引导和帮助下,才一步一步走向富裕的,我只是起了一个带头人的作用。”白玛才旺谦虚地说。

  羌麦村出名后,不少乡镇和村子过来取经,白玛才旺知无不答,倾囊相授。

  采石厂开办以来,石料全部从革吉县最贫穷的森布村购买,每车150元,帮助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他说,通过羌麦村的示范作用能够引领全县群众共同富裕,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赞康村的老人们

  改则县察布乡赞康村是该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最北的村子之一,再往北走就是羌塘草原的无人区了。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黄昏时分,夕阳将村外无边的草原渲染得一片金黄。

  赞康村拥有阿里地区为数不多的乡级敬老院,目前生活着13名孤寡老人和1名残疾人。在敬老院里,老人们吃着集体伙食,每年领着2000元的生活供养费,还可以得到由村里提供的每人每年10只羊、8斤酥油的实物补给,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78岁的达巴老人自老伴去世后便来到了敬老院,他非常满意如今的生活:“国家对我们实在太好了。如果换在旧西藏,我早就病死饿死了,而现在,我吃住都不用操心,敬老院把一切都给我们照顾得挺好。”

  在赞康村,除了敬老院里的老人,其他生活困难的老人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心和照顾。64岁的波拉日老人长期独自生活,日子过得较为拮据,村里了解这一情况后,由村干部带头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帮她做家务,还安排专人替她放牧15只羊。

  “每年村里都要组织干部群众向孤寡老人进行2—3次的捐款捐物,任何老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想法设法帮助解决,确保他们有房住,有饭吃,不会出现日子过不下去的情况。”村委会主任珠桑说。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建设和谐社会的梦想,正在赞康村成为现实。

  却藏村的宣讲会

  革吉县亚热乡却藏村海拔5200米,是阿里地区海拔最高的定居点之一。在这里,空气更为纯净,也更为稀薄,记者走路的步伐也不由得“蹒跚”了许多。

  海拔再高,老百姓的生活和村里的工作总是要开展的。改则县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驻却藏村工作组5名同志自今年3月进驻该村以来,克服高寒缺氧、头痛失眠等不利因素,长期坚守在村里,几乎没有离开过,先后为却藏村解决了2万多元的村委会会议室设施,投入3万多元为村里开办了扶贫茶馆,发动党员干部为群众捐款捐物、发展生产生活,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来到却藏村时,碰巧赶上驻村工作组召集村民开展教育宣讲会。30多名群众聚集在崭新的村委会会议室里,聆听工作组讲授《义务教育法》、《革吉县教育激励奖惩办法》等法规知识和文件精神。宣讲的同志全情投入,下面的群众聚精会神,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家带着颇有收获的表情从会议室里鱼贯而出。

  改则县驻却藏村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达瓦多吉告诉记者,却藏村海拔高,离县城也远,过去村民们很少了解外面的新知识、新事物,加上居住分散,召集一次不容易,长期过着相对闭塞的生活。“我们来的这几个月里,已经开展集中宣讲5次,向村民们讲授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群众们普遍反映良好,说很多过去不了解的东西现在都清楚了,发展生产生活也更有奔头了。”达瓦多吉说,“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让驻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却藏村村委会出来,远方群山顶上的云散了,露出皑皑白雪。它们一定在注视吧,注视这片土地上每个细微的变化。记者暗自猜想。

(责编:长卿)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