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首《长江之歌》借着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东风,迅速风靡全国,纪录片的名字叫《话说长江》。三年后,一项壮举让这种情结达到顶峰——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漂流探险队首次全程漂流长江成功!26年后,杨勇,曾经的“长漂”勇士,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的民间学者,如今,带领着自己的草根科考团队,再一次来到了长江的源头,开启2012青藏高原河流冰川考察探险活动。
人们很好奇,一个以记者身份随队考察的人,主要干了些什么?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天天拿着IPAD看众人历经千辛,克服万难,然后用充满现场感的笔墨一一记载下来?非也,实际上,王众志不仅没有IPAD,在考察队里面,也有非常多的职责:营地搭建者、物资补给员、车辆保障人员、救险一线人员、救险指挥者等。
不是“编辑”的编辑
与人们想象的记者不一样,在科考队里,王众志的记录工作做得与众不同。在索要他个人日记的过程中,他说时间很紧,只能提供一篇日记,因为他的日记都是半夜在帐篷里记在纸上的。“没有IPAD,就算有,也没有条件使用。”他说。
在考察过程中,几天不见人烟是常有的事情,更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充电,所以这时候,还是传统的东西比较靠谱。
一个编辑,给人的印象是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在方寸之间挥斥方遒,将各种素材烹制成读者喜闻乐见的菜肴。尽管随队采访,王众志在进队伊始,仍然只是单纯的记录者和观察者,从事着一如他八年来的编辑记者工作。但在做个人介绍的时候,这个缺了半颗门牙的北方汉子在个人特长里面还加了一句:“我最大的特长其实不是记录,是挖车。”
而随着考察的深入,当一个完整的科学考察队,从15人四辆车,变成最后的4个人一辆车,里面所有的角色,都经历了颠覆性的改变——记者不是记者,司机不是司机……所有人必须同时担任许多个工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顺利地完成考察任务。
白天干着多种工作,晚上做文字记录,在跟随杨勇进行科考的三年里,这个坐在北京高高的写字楼里的文字工作者,从一个完全没有丝毫野外生存经验的人,蜕变成如引言里所说的,在考察队里拥有了许多的“头衔”。
这些头衔里,从救险一线人员到救险指挥者,似乎能够说明,这三年来,他成长的轨迹。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