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曲塔老人在2004年参加昌都地区文艺汇演时的留影。(丹增曲塔提供)
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古称“琼波”,原本是吐蕃时期的一个氏族名称,领有今丁青一带,后演化为这一带的地名。“琼”本意是“大鹏鸟”的意思,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发源地古象雄的图腾(“象雄”即意为“大鹏鸟之地”),说明这一带深受古象雄文化的影响。
流行于丁青一带的“热巴”舞,一般认为其前身就是苯教的“巫舞”和“图腾舞”,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舞蹈。热巴以铃鼓(故又称“铃鼓舞”)为主,融说唱、舞蹈、杂技、气功等于一体。舞者腰系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热巴”即意为“破碎如丝的服饰或布衣”或“如穗的发辫”),随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劲潇洒。
传统上,“热巴”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多以家庭为单位)表演的,故也被称为“东方吉普赛舞”。在浪漫的名称背后,是艺人们艰辛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热巴”舞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2006年6月,丁青“热巴”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从此走出神秘的雪域高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初冬,丁青县迎来了一场大雪,远山近峰银装素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分外妖娆。来到色扎乡已是下午,在卡通村一个深长狭小的巷子里,刚好碰到了我们要找的丹增曲塔老人。
真是不谋而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当天上午也慕名前来采访老人。他们前脚走,我们后脚到,可把老人一家忙坏了。
一天之内,两路记者先后造访丹增曲塔家,为的是记录同一件事:丁青热巴。
丁青素有“热巴艺术之乡”的美称。热巴流派有三,其中色扎乡的多琼热巴把粗犷豪放的热巴与优美动听的弦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舞姿优美、旋律动听,故而深受欢迎、名声在外。丹增曲塔老人就是这一流派的传承人。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