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区的申扎县湿地,一直以来都是青藏高原上黑颈鹤的栖息地。
湿地范围内的那仓地域,地处高寒地带,很多地方荒无人烟,被称为“无人区”、“藏北荒原”;素岗山,隶属于冈底斯山脉,被称为“白牙似的雪山”;位于申扎县巴扎乡色娘村的越恰湖畔,一种被称为“热毒”的毒草遍地丛生……
就在这样的荒原上,一户世代以放牧为生的牧人家庭——62岁的布地家,却为许多人知晓和敬仰。
布地,是他母亲请活佛给取的名字,意为强壮的男人。从呱呱坠地伊始,他一直生活在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里。直到30岁前,他都过着日出而牧、日落而息、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就在10年前,我们4口人的家庭,还仅有20只绵羊、10头牦牛,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是村里游牧民中出了名的贫困户。”围坐在牛粪炉旁,布地老人咂了一口热腾腾的酥油茶,慢慢道出过去生活的艰辛。
“穷则思变,生活越困难,越要想着如何去改变。”30岁的那一年,布地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他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抉择:走出草原闯闯市场,为家里挣一些收入。
第一次走出去,是帮助别人用牦牛运送畜产品到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交换粮食。这一次,布地得到两只羊、两斤酥油的报酬。这对布地来说,可是平生赚到的“第一桶金”。因为,那时的一只羊,价值30元钱;一斤酥油,价值10元钱。
有了第一次,尝到甜头的布地从此一鼓作气做好“农牧产品交换”:没有像样的衣服,拿畜产品换;没有糌粑、蔬菜等生活物资,就拿牛羊换。边牧边商的努力,布地家的生活境况逐步得到改善。
草场承包到高原,羌塘牧民俱欢颜。党的十六大召开的2002年,那曲地区实施草场承包到户经营责任制,布地一家承包到17000亩草场。有了宽阔的草场,布地就甩开胳膊,大力发展畜牧业。到了党的十七大召开的2007年,仅仅5年间,他家的牦牛就超过200头,绵羊超过200只,山羊超过100只,畜产品收入当年超过了12万元。
有了钱,布地先后购买了4辆车,两辆东风汽车用来作为牛羊的转场使用,一辆皮卡车用来运输生活物资,一辆战旗汽车用来放牧或到村里、乡里开会。有了钱,布地投入4万多元修建了220平方米的新房,从此告别了居住帐篷的历史。
致富思源,富裕起来的布地并没有忘记众乡亲。2008年以来,布地每年都拿出1万元钱,帮扶村里的贫困户。
富而思进,不忘报答党的恩情的布地,200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动担任村委会委员,服务更多的牧民群众,每年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壮大党组织在基层的力量。
不过,布地这两年来却有一点失落。他观察到,凡是草场水草好的地方,牛羊的膘情就好,市场卖价就更高。但他还观察到,长期栖息在越恰湖上的黑颈鹤飞走了,长期与牛羊扎堆吃草喝水的黄羊、野驴等越来越少了,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很少见了……
布地老人积极查找原因,最终找到了答案:草场载畜量过大,人为破坏草场现象严重,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日渐增多。
祖祖辈辈以草场为“命根子”的布地心里着急了。他主动找到乡里反映相关情况,并要求担任村里的草场保护委员会会长。布地每个星期率村里身强力壮的牧民到草原上巡逻,救助野生动物,制止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乱挖乱伐破坏草场的行为,还野生动物以良好的生存空间;实施草场围栏项目,带领牧民实施草场围栏30余万亩,网围栏点达到8个……
勤巡查、防捕杀、防疫情、防破坏……布地老人如今的全部身心,都扑在他所熟悉的草原上。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妻子白塔、儿子伦珠、儿媳桑敏已从过去的不理解变为现在的大力支持,并加入到他率领的巡查队伍中来。
如今,已经不再放牧的布地老人,每个黄昏都会驻足在越恰湖畔,观察已经成群结队回归的黑颈鹤在铺满金色阳光的湖面上翩翩起舞。布地老人说,作为羌塘草原上最大的黑颈鹤栖息地,这里生态环境已经逐渐得以恢复。
乘车离开色娘村时,扑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散布在草原上悠闲的黄羊,让大家惊呼的是驰骋在草原上欢快的野驴,感叹的是一对对在水草丛中窃窃私语的快乐黑颈鹤……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起舞吧,快乐的高原精灵黑颈鹤!祝福啦,像布地一样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藏北高原牧民!
(责编:团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