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话剧艺术源于内地。1959年,西藏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班被送往上海戏剧学院学习,1962年7月学成后,藏族话剧表演班在西藏正式组建西藏话剧团。西藏话剧团成立后,创作并排演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亚隆之恋》、《意翁玛》、《阿古顿巴》、《旺堆的哀乐梦》、《情满草原》等200余部古今中外大小剧目,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带有鲜明的藏民族特色和浓郁的雪域文化的神奇色彩,受到群众的喜爱。
在西藏的文化艺术星空中,有一颗新星——西藏话剧,正在“世界屋脊” 的上空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周恩来总理希望高原上的话剧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的理想,不仅照进了雪域高原成为了现实,而且随着近年西藏话剧的不断发展,西藏话剧呈现出更多亮点,并在提高西藏文化“软实力”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为雪域高原的艺术星空大增异彩。
始终追求的目标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西藏的历史并不长,可如今在西藏,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农牧民,都非常喜欢话剧艺术。”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拉巴介绍,1959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关心下,新西藏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班被送往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这些人学成后组建了西藏话剧团。从此话剧走进了普通藏族人民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西藏话剧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话剧《松赞干布》被认为是西藏话剧团真正意义上有了属于本民族的编剧和导演的标志。拉巴说,从此,西藏话剧“从外来艺术,走向了本土化、民族化”。根据藏族民间故事改编的藏语五幕喜剧《阿古顿巴》和七场悲剧《斯几比几》完全以藏文创作,并直接用藏语演出。这也是西藏话剧史上第一次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经典剧目……半个多世纪以来,“让话剧种子在西藏高原上生根、开花、结果”就是西藏话剧人始终追求的目标。
《农奴泪》、《文成公主》、《不准出生的人》、《松赞干布》、《扎西岗》、《解放!解放!》……一串串闪烁耀眼的名字镌刻着西藏话剧的无上荣光。今年年初,自治区话剧团打造的大型话剧《解放!解放!》荣获金狮优秀剧目奖;在第六届中国戏剧奥林匹克颁奖典礼上,该剧荣获戏剧展演奖,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剧目。
“曾经的辉煌并没有阻止自治区话剧团探索发展的脚步。在大剧正剧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创新,怎样贴近观众。”拉巴介绍说,如今,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梦想,成为西藏话剧创作的主体方向,这也将使西藏话剧迎来新的春天。
欢声笑语送基层
“现如今,西藏话剧还发展出一个新形式:话剧小品。”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拉巴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戏小品,它以最快、最深入人心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弘扬真善美,让人们在会心一笑之余体味生活之真谛,因此每一次下乡慰问演出中,这些小戏小品都受到“热捧”。
4月17日,工布江达县人民广场。2500多名群众将广场中间的舞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然而天公并不作美,时而下雨、时而飘雪,不时还洒点冰雹,然而没有一个观众离开的,于是,演员和观众风雨中相守相望4个多小时。这是自治区话剧团下乡演出的一个场景。
拉巴说,“观众们的笑声,更多是在提醒我们必须要创作更多反映群众心声,满足群众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精品力作,逐步把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身边,丰富社区、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大家在劳动生活之余,同样可以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自治区话剧团创作了《一块玉佩》、《归梦》、《什么是幸福》等近20余个小品。
一直以来,自治区话剧团还保持着一个传统:每年都要下乡,走村串县,给老百姓演出。没有正式的舞台,就在开阔地露天演出;没有相应的舞美灯光衬托,就凭演员的真实水平展现;没有花团锦簇夹道欢迎,有的只是山高路险……每当一个个小品登台亮相,欢呼声、呐喊声、喝彩声、欢笑声就此起彼伏。仅今年4、5月份的巡演中,自治区话剧团的演员们就在林芝、山南6县19个乡(镇)39个村,开展文艺演出61场,行程3700多公里,为当地25000多名群众送去欢声笑语,满足和丰富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才辈出谋话剧
去年10月,西藏首届话剧艺术(语言类)高级研修班在拉萨结业。来自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学院的教授和导演与西藏话剧人欢聚一堂,一边倾囊相授,一边仔细聆听。
“这是西藏首次开设话剧类专门课堂,对于年轻话剧从业者来说是一次眼界的开阔,通过吸收区外的先进创作思维来改进西藏话剧;我们听完后对理论思路更加清晰,非常有助于教学。”学员之一、创作过话剧《扎西岗》的导演琼达参加培训后说道。
“要提升话剧艺术的创作能力和演出水平,个人的专业素质不可或缺。”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拉巴说。
从第一批26名藏族学员赴上海戏剧学院学习以来,西藏话剧就从未在学习培养人才上停歇过脚步:派人赴内地考察学习,通过走访、观摩、实践等方式开阔视野;积极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并在今年全面落实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委培工作,为话剧团的长远发展建立储备人才库;在“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专题活动中,区话剧团主动结对帮扶那曲地区嘉黎县民间艺术团,从业务理论到表演技法再到艺术创作,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
据介绍,50多年来,西藏话剧艺术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了以大旺堆、丹增卓嘎、索朗绕登、洛丹、多布杰、扎西顿珠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话剧艺术家,多部作品荣获“文华奖”、“金狮奖”等奖项。自治区话剧团已成为在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专业领域阵容整齐、实力较强,并能够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演出的专业话剧表演艺术团体。
原标题:西藏话剧的无上荣光——西藏话剧艺术发展小记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