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为证:五大“动脉”开启现代化
陈敬 米玛 常川 卢明文   发布时间:2014-10-23 11:16:00   来源:西藏日报


图为位于唐古拉山口的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纪念碑 摄影:常川

  唐古拉山,藏语“高山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这些古老的名称,并非一味地夸张。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氧气含量只有地平面的一半左右,来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面临缺氧的困扰。

  唐古拉山雄壮瑰奇,这是从观光者的角度给出的描述。如今的唐古拉山口,几乎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游客们拍照的身影。“这么高的海拔,居然还有手机信号。我刚把自己的留影传到微信上去,立刻就有很多人点赞。”来自四川的自驾游爱好者童华杰告诉记者。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对于西藏,唐古拉的峻拔和艰险在过去的岁月中,曾经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穿越它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一些在别的地方看似简单的设施建设,在这里却变得如同登天。

  “然而就在60年间,有5条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天路’成功地穿越了险峻的阻隔,将西藏和祖国内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确实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事情。”青藏公路分局党委书记赵伟文如是说。这5条“天路”同时也被形容成5大“动脉”。“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公路、油路、光缆、电路和铁路,它们保证了西藏这块遥远偏僻的土地能够接受到充足的资源供应,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

  一切都是从我们脚下这条青藏公路开始的。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为其余设施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公路的修建却是最苦最险的。在青藏线出现之前,向西藏运送200万斤粮食,“牺牲”了4000峰骆驼。1953年的春天,西藏军民吃粮告急,3万进藏部队的处境十分困难,粮食问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稳脚跟的关键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将军和解放军将士们开始了修筑青藏线的壮举。仅仅一年以后,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唐古拉山口至今立有为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用以缅怀上千名为修路而牺牲的英灵。”赵伟文介绍说。

  公路通了之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能源问题。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和平向记者介绍说:“当时西藏每年需要的大量燃料油,全靠汽车往返数千里运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修通格拉输油管线,能从根本上解决燃料油运输难和耗费大的问题。”

  1972年5月30日,周恩来作出了修建格拉输油管线的批示,按照批示的日期定为“530”工程。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消息迅速传到千里施工线上,近两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失声痛哭。1977年10月,千里格拉输油管线建成。

  李和平告诉记者:“这条横亘于青藏高原的能源大动脉,绵延1080公里,穿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等9座大山,跨越雪水河、沱沱河、拉萨河等108条大小河流,有900多公里在海拔4600米以上,560公里处于常年永冻区。这条管线承担了西藏地区几乎全部的油料输送。”

  距离青藏公路纪念碑不远,就是“军民共建兰西拉光缆工程竣工纪念碑”。1998年8月7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干线全线开通。兰西拉工程被称作“世界通信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工程”,是纵贯我国西北至西南的一条通信大动脉,也是全国最后一个沟通省会级城市拉萨的进藏光缆干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指出:“兰西拉这条干线的建成,对促进沿线各省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司机李合林从1977年开始在格尔木、拉萨两头来回奔波。他说:“1998年以后,青藏线上的电话越来越多,我出车的时候跟家里联系开始变得方便起来,不用再像从前那样靠捎口信报平安了。”

  2007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通车,唐古拉山口再次成为又一条“天路”的全程最高点。

  青藏联网工程纪念碑,是唐古拉山口上比较年轻的“成员”。李和平介绍说:“青藏联网工程于2011年底竣工投运,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对促进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被认为是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光明工程。”据了解,青藏联网工程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掌握了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冻土基础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开创了高原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的新纪录。

  作为天堑的同时,唐古拉同时也见证了整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今天的拉萨,乃至全西藏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代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但是我们始终都应该记住,这一切都是因为克服了唐古拉山这个横亘在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的千古难题。但是解题的过程,却倾入了无数人的心血、汗水、青春,甚至是生命。所有的这些,都应该被记住。”西藏天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川说。

  原标题:唐古拉为证:五条“天路”创奇迹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